浙秀12(原名:秀99-12)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多点品比试验,平均亩产373.6公斤,比对照花30增产11.8%。2004-2005年省大麦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313.5公斤,比对照花30增产5.9%,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9.22公斤,比对照花30增产7.1%。
特征特性:二棱春性,皮大麦。叶片小,叶色深绿。茎秆细,弹性好,根系发达,抗倒性强;长芒、皮色白。据2004-2005年省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72天,与对照花30相同,株高77厘米,亩有效穗数34.96万穗,穗长6厘米,每穗实粒数25.63粒,千粒重38.86克。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种,保证基本苗20万左右,施足基肥,重施麦枪肥,促进分蘖成穗,并适施穗肥促平衡。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认定编号:浙认麦2006001
花30(原名:花94-30)
产量表现:1996-1999三年度省大麦区试,平均亩产为290公斤,比浙农大6号增产10%以上。
特征特性:属春性二棱大麦。平均全生育期167.4天,比“浙农大6号”略长。苗期半匍匐,株高中等,80厘米左右,茎秆细软,叶片窄而笃,呈半螺旋形卷曲,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穗长方形,穗长7厘米,每穗实粒数25-26粒,千粒重40克左右,籽粒皮色清白。中抗赤霉病,与“浙农大6号”相似,后期青秆黄熟。粗蛋白(干)为13.6%,粗纤维为5.3%,粗灰分2.3%。
栽培技术要点:浙北地区一般11月7日-11月15日播种为宜,撒播每亩用种12.5公斤,条播酌减。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杭、嘉、湖等地种植。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221号
◎马铃薯
东农303
特征特性:东北农学院育成。植株直立,茎秆粗壮,株高45厘米左右,开展度40厘米×50厘米,分枝中等,叶绿色,花白色(在本省大部地区不开花)。结薯集中,且部位高,易于采收。薯块外观好,卵圆形,表皮光滑,淡黄色,芽眼浅,肉黄色。薯块大而整齐,长6-8厘米,横径5-6厘米,单株结薯6-7个,单株产薯0.4公斤左右,品质优,食味佳。春播,每亩产薯1500-2000公斤;秋播,亩产薯900-1000公斤。
栽培要点:早熟,出苗后60天左右可收获,冬季地膜覆盖栽培,4月中旬即可采收。秋播,11月可采收。高抗花叶病毒病,轻感卷叶病毒病和青枯病,耐湿性较强。
适宜种植区域:省内马铃薯主产区因地制宜选用。
审认定编号:1996年通过省品审会认定
中薯3号
特征特性: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55-60厘米。茎绿色,复叶大,侧小叶4对,茸毛少,叶缘波状。花序总梗绿色,花冠白色,雄蕊橙黄色,柱头3裂,能天然结实(在本省大部分地区不开花)。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4-5个。薯块大,较整齐,薯皮光滑,芽眼浅,大中薯率达90%。具有早熟、丰产、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等特点。一般亩产在1500-2000公斤,田间表现抗重花叶病毒,较抗普通花叶病毒和卷叶病毒,不感疮痂病。
栽培要点:春播从出苗至收获65天左右,夏季休眠期60天左右,适于春、秋两季栽培。
适宜种植区域: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安徽的二季作区,春、秋两季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5005
◎小麦
扬麦12(原名:扬95-76)
产量表现: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997和1998年度区试较对照“扬麦158”分别增产3.4%、4.82%;一般产量为338公斤/亩。
特征特性:系春性蒸煮类优质小麦品种。熟期与“扬麦158”相当。株高92cm左右,分蘖力强,亩有效穗数30-34万穗,长芒,白壳,红粒,每穗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轻,耐寒性好于“扬麦158”,耐肥、抗倒性较好,耐高温逼熟。品质优良。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10月25日至11月15日播种,亩基本苗15万左右。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湖北和浙江麦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1003
扬麦158
产量表现:1990年-1992年两年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216公斤,比对照“浙麦2号”增产22.4%,1997-1998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86.2公斤,比扬麦5号增产3.8%。
特征特性:属早中熟类型春性红粒小麦。平均全生育期174.3天,与“扬麦5号”相仿。株型紧凑,株高中等,一般80-95厘米,亩有效穗数23万穗,穗长方型,一般8厘米左右,每穗实粒数32粒,千粒重41.2克左右。长芒、白壳,分蘖中等,穗大粒重,品质优于“扬麦5号”,赤霉病抗性为中感至中抗,强于“浙麦2号”。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用种量9-10公斤;需做好赤霉病和黄花叶病的综合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于省内各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浙品审定第181号
温麦10号
产量表现:1990-1992年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34公斤,比对照“浙麦2号”增产12.5%。
特征特性:属春性普通小麦。全生育期174天左右,比“浙麦2号”早3天左右。幼苗直立,株型紧凑,株高86厘米,剑叶短而挺,穗长方型,长芒,护颖白色,穗长10-11厘米,小穗17个左右,籽粒粒红色,亩有效穗数27.2万穗,每穗实粒数31.2粒,千粒重35.1克。穗粒重基本协调,生长清秀,耐肥抗倒性好,赤霉病抗性优于“浙麦2号”,感白粉病,品质优于浙麦1号。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浙北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浙南11月上旬-中旬播种,散播每亩用种播7-9公斤,条播每亩6-7公斤;及时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我省麦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浙品审定第160号
浙丰2号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减产1.4%;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340.8公斤,比对照减产2.6%。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4.3%。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较对照扬麦158晚1-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淡,叶片窄小上冲。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抗倒能力较好,抗寒力一般。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8粒,千粒重40克。熟相一般。中抗纹枯病和赤霉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北部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南部为11月上旬至中旬。每亩基本苗18-20万株。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后期应防止施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浙江、安徽和江苏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省等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6、浙品审字第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