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经验交流

四招并用抓粮食 创新挖潜夺高产

  余姚市农林局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先导、培植大户、创新技术及内部挖潜,使全市粮食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连续3年获得粮食先产先进县称号,2006年还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一、政策先导,发展粮食生产
  对种粮大户,除执行上级财政补贴政策外,另加每亩10元进行粮食直补。同时,出台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早稻谷保护价为每50公斤79元,订单加价每50公斤7元,晚稻谷保护价为每50公斤86元,加价12元,这一价格为全省最高。对其他有关农资也进行相应补贴:如水稻塑料抛秧盘每张补0.10元。市财政每年还安排20万元,对大型农机实行补助。
  在发展粮食生产中,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抓好水稻高产示范方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水稻高产示范建设和开展高产竞赛活动奖励。
  二、培植大户,增加粮食总产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种粮农户变成了兼业户。为此,通过扶持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植的办法,培植职业种粮大户。我市现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438户,面积24070.4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6.4%。
  三、创新技术,不断提高单产
  更新水稻品种。连作晚稻品种以“甬粳18”为主,搭配“嘉花1号”、“秀水09”等,单季晚稻以“秀水110”、“秀水09”为主,积极示范种植超级稻品种“秀优5号”。上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我市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
  推广应用以水稻抛秧、直播为主的轻型栽培技术。早稻应用比例达60%以上,晚稻达40%以上,连作稻早稻实施双优双抛双千斤或直播-抛秧双优双千斤工程,即二季应用优质品种,二季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获得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水平。像早稻抛秧技术:重点抓好减量增盘播种、化学调控、适宜秧龄、抛足基本苗、合理群体、科学施肥等关键环节。采用适当增加每亩秧盘用量,适当减少每盘种谷用量的播种方法,效果显著,秧盘用量从每亩75盘增加到85盘,每盘用种量减少5-8克,秧龄一般在25天左右时及时抛栽,先抛80盘秧,再用剩余5盘秧补足补匀,这样一般每亩可保证基本苗10万以上,为高产打下基础。
  引进水稻高产技术。我市积极应用高产良种,通过改进品种、改进播栽季节、改进种植规格、改进施肥技术和改进水浆管理等措施,提高单季晚稻生产水平。
  不断完善水稻病虫草综防技术。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掌握病虫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并从种子处理入手,积极推广化学药剂浸种和拌种技术,有效控制种传病害和秧田(苗期)虫害。推广应用化学除草技术,做好对口农药的筛选试验,引进新农药,提高农药防治效果。成功引进和推广“爱苗”防病增产剂,使水稻增产6%以上。
  四、内部挖潜,提高种粮效益
  夺取高产是粮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并可通过生产内部节约成本和走粮油结合之路,获得相对较好收益。
  1、稻鸭共育技术的应用。我市以半番鸭(杂交种)为主,相对个大量重。稻田放养鸭子除虫效果很明显,基本可以不除虫,还有除草、中耕等作用,据调查,一亩田放养12只,节省农药成本65元,减少用工0.5工,降低工本15元,合计减少成本80元,增产20公斤左右,增产增收20元,每只鸭子可获利3-5元,比常规水稻亩增收150元左右。
  2、鸡稻轮作技术。已基本形成了一套“12345”的种养模式,即俗称搭一个鸡棚、养两批鸡、种三亩田、收四千斤粮、赚伍千元钱。两批鸡饲养时间分别为10月中旬-1月下旬、2月中旬-5月底,鸡龄110天左右出栏上市,每棚放养2000只左右,6月初种植单季晚稻,品种为“秀优5号”,亩产可达650公斤。三亩田放鸡,比圈养的品质明显提高,鸡粪又可肥田,减少稻田化肥用量,增加产量,种植水稻后又可杀灭田间对鸡不利的有关病菌,形成“鸡多-肥多-粮多”的良好生态链。
  3、减肥减药技术。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是减少化肥、农药成本必要手段之一。据这两年稻飞虱大发生的防治调查来看,防治得法的,一般防治3-4次,每亩成本40-60元,防治较差的要防10多次,而且效果还不理想,每亩成本150元左右。目前我市大多数水稻种植户稻田减少氮肥用量10%,且不会造成减产。
  4、蔺草茬免耕套直播技术。蔺草田晚稻应用免耕套直播技术具有争季节、以草压草等作用,主要表现为省工省时,节本增效,据调查一般每亩可节本增收50元以上:每亩减少种子用量0.5-1.0公斤,节本增收2-4元;减少二次除草剂的用药成本,每亩可减少农药成本12-25元;减少施用除草剂的劳力成本10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