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机

成 功 的 奥 秘

——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启示录

  本报记者 韩伟达
  从日前在富阳召开的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工作座谈会上传来喜讯,去年以来,全省上下合力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省24个县(市、区)开展了试验示范,实施试点145个,涉及农户8140户,累计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47516亩,与2005年相比翻了两番。今年,全省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1.5万亩,比2006年增长352%,超额完成了20万亩的水稻机插目标任务。这些成效表明,我省已经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业内人士认为,我省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主要有四点启示。
  启示之一:领导重视是前提。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有赖于政府的宣传和大力推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认识到位了,就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上,省农业厅把它作为一项事关粮食生产安全的技术,作为一项惠民技术,予以重点推广。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机插工作推进比较快的地方,如绍兴、诸暨、路桥、瑞安、余姚等地,农业部门领导都高度重视,有的甚至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所以,领导重视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启示之二:政策扶持是关键。一项新技术要在农业生产中普及推广,必须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资金项目的倾斜扶持,目的就是解决老百姓“买得起”问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一次性投入较大,主要是购置育秧盘、播种流水线、插秧机等设备成本较高。一个机插秧示范点,按季服务面积2000亩计算,需购置秧盘40000只、育秧流水线1条、高速插秧机4-5台(或步行式插秧机10-12台),需一次性投入50-75万元。这对绝大多数农户而言,经济上难以承受。但这些机械设备使用寿命一般有10年左右,分摊到每一年,经济上还是合算的。所以只要解决一次性投入难问题,老百姓还是非常欢迎的。这两年,政策上给予50-60%补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全省新增插秧机605台、育秧流水线18条、标准化秧盘近200万只,从而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的快速扩张。
  启示之三:机制创新是保障。我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苗洗根仿人机插,八九十年代的小苗带土机插,但由于机具不成熟,技术推而不广,最后偃旗息鼓,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进入新世纪,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育秧、插秧的全套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已基本成熟,但农艺技术不配套、农作制度制约问题开始凸显。为此,我省在促进农机、农艺协作的机制创新上采取了不少切实举措,为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扫除了技术障碍。难点突破了,技术的全面推广随之产生“裂变”。
  启示之四:主体发育是动力。小田块分散经营的省情决定千家万户购置育插秧机械设备经济上不合算、实践中行不通。为了让这项成熟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需要有专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的支撑。我省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主体,使水稻育插秧机具、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得到整合利用。今年全省95%以上的水稻机插任务,是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承担的。快速发育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已成为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主力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