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整理后的土地成了没人要的孩子

——

  人多地少的市山村荒地不少﹙上﹚
本报记者
袁卫
见习记者
陆颖
实习生
俞清
  土地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在寸土寸金的浙江,耕地资源短缺矛盾非常突出。但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却发现一片上千亩的土地居然“奢侈”地荒芜了8年多!这样的事出在天台县坦头镇市山村。
  市山村原本的土地资源就不富裕,村民人均耕地仅0.7亩左右,但是由于都是水田,加上不愁灌溉,年年都获好收成,当时村民的收入中有50%左右来自这些水田。“本来我们都是靠田吃饭的。但是,1999年土地整理后,我们村的人均耕地就剩下不到0.2亩了。”一位老农指着村口的一大片荒地告诉记者,“这里原来都是大好的良田啊,现在都荒了整整8年多了!”顺着老农的手指,记者看到这片土地上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秋风掠过,更增几分萧瑟之意。记者目测了一下,发现这块荒地从市山村村口一直延伸至江边,面积竟达上千亩!记者还特意绕着市山村走了一圈,发现该村有近几年耕种痕迹的农田不足百亩。
  土地整理本是一项惠农利民的德政工程,怎么会把良田整成了荒地?据介绍,市山村村口的这片荒地内,有320亩原属于市山村村民的承包田,占市山村所有农田的80%左右,这片荒地的其他部分是由沙滩地整理而来。71岁的村民鲍少明回忆道:“1999年4月,镇里说要进行土地整理,村民想到可以让原来高低不平的水田更加平整,既方便灌溉,又可以机械耕作,当时都很积极地配合镇里的工作。可是没有想到,镇里搞的土地整理仅仅是把原先高低不平的地整平而已,不仅上面的土层非常薄,田里还掺杂着许多石块,也没有任何排灌设施,根本无法耕种。”
  市山村村委会主任鲍正奎告诉记者,由于整理后的土地不能耕种,村民拒绝接受,分田到户工作一直没能开展,这片土地也就一直荒到了现在。
  像市山村这样的情况,在坦头镇绝非个例。在南畈村,记者看到了一片四五百亩的荒地,丛生的杂草足以让人掩藏其中。在大横金村,一片数百亩的荒地上除了杂草还是杂草,有的村民甚至把农田当作牧场,在上面放起了牛羊。据了解,这些荒地都是从1999年土地整理后出现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