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农博新闻

创业创新 活力四射

——浙江农业与农村发展成就展先睹记

  本报记者 袁 卫 实习生 俞 清
  一年一度的农博会是我省农业产业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今年在浙江世贸展览中心举办的浙江农业与农村发展成就展,通过千张图片和各类影像资料,展示了2003年以来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希望的田野上,洋溢着创业创新的蓬勃活力和生机。
  【照片一】 一走进展馆大厅,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调研的照片分外引人注目:赵洪祝一手拿着一顶草帽,一手拉着农民的手,在亲切地询问着。那位农民满脸笑容,皱纹里都透着浓浓的幸福感。在他们的身后,是苍翠的群山和刚刚砌好的白玉石河岸,溪水淙淙。【新闻背景】 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高度重视,领导同志多次下乡实地考察,慰问农民,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领导对“三农”工作的深切关注。近3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1102.6亿元。【照片二】 在被装点得绿意盎然的台州展区,温岭市设施化、标准化、节约化农业基地的一幅幅照片引得众人驻足观看。绵延数百亩的西瓜田里,几个农民正在精心劳作。瓜田里的喷灌设施正在作业,一道道喷涌而出的水雾纷纷洒洒,将阵阵甘霖洒向田间。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温岭市实施设施化、标准化、节约化农业基地建设以来,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种植西瓜的亩收益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00元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7000多元。【新闻背景】 5年来,我省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农业有效灌溉、旱涝保收率分别达到89.7%和67.2%。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把坚持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农业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今,全省产业化经营组织有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联结基地1893万亩。到2006年底,我省农民还在省外建立了农产品基地1400多万亩,在境外承包经营土地12.6万亩。【照片三】 步入一号楼的新农村建设展区,中间一幅六边型的村庄美景抓人眼球。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村里的水坝上一弯长桥,桥上点点伞影,村民们驻足观望青山映衬下的白墙红瓦。这幅图片是湖州市赵弯村的今日写照。赵弯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成功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呈现出“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美好景象。
  【新闻背景】 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就显著。目前,462.6万农民生活用水问题已得到解决,广播电视通村率到94%以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同时,全省已完成1181个示范村和10303个整治村建设。2006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39.9亿元,比2002年增长58.1%。
  【照片四】 一楼右侧的一张图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图片中央,一块硕大的黑板,上书“英语1+1辅导”,驻村指导员正在向两位村民授课。这是省外办团委与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螺蛳村团支部合作,辅导农村青年学习外语。【新闻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我省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各地除了在各村开设农民文化活动场所外,许多农民还主动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并注重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几年来,我省各地累计培训农民劳动力454.4万名,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36.6万名,培训绿色证书学员36.4万名。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增收能力显著提高,我省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产值从2002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2.1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