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辉)当2007年的日历即将翻尽之际,宁波市鄞州区传来了鼓舞人心的喜讯:大专毕业搞种养、创业创新作示范的8位新型农民诞生了。这在全省尚属首例。
这8位新型农民现在都直接从事着种养业。他们分别是: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的陈亨亮,在咸祥镇芦浦村年育南美白对虾苗6亿尾,创产值400多万元,赢利80万元;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陈明,在邱隘镇沈家村种植葡萄、芦笋、桂花;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园林花卉专业的贾明光,在邱隘镇汇头村设施栽培月季、菊花,占了宁波花市的一半份额;毕业于宁波教育学院的任仁波,是首批新型农民中唯一的女性,在云龙镇陈黄村架设钢管、毛竹大棚,推广“甬优1号”葡萄;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养殖系的诸夏文,承包250亩土地,主养南美白对虾,创年产值300多万元;毕业于中央农广校畜牧兽医专业的王华丰,在横街镇盛家村养猪,年出栏5000多头生猪,存栏母猪270头,曾参与《良种猪及规模饲养配套技术与推广》项目课题,获得浙江省农业丰收三等奖;毕业于原浙农大牧医系的舒朝达,在洞桥镇石臼庙村独资兴办养鸡场,年存栏蛋鸡3万羽,年产蛋55万公斤,创产值350万元以上;毕业于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的张豪杰,在高桥镇岐湖村租地近300亩,成立浙大园艺系葡萄良种场,引进试种20多个葡萄新品种,辐射带动周边农民。
早在今年初,鄞州区就酝酿新型农民培育计划,从标准制定到经营规模认定,从学历到资历……一项项严格的考评标准不断完善。猪年春节过后,鄞州区委、区政府和区农林局的领导赶赴杭州,邀集省农业厅、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座谈,征求高校学生意见,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对在鄞州创业的大学生,按承包面积、经营规模,每人每年给予1.6万至1.8万元的补助,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等5项保险,并在农业继续教育、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区农技人员同等待遇。与此同时,鄞州区不忘乡土人才的培养,率先在宁波市设立了“快乐成长科技支农奖”,每年拨出20万元,奖励20个科技兴农项目、5名优秀农技员和20名乡土人才。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鄞州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蒋明良说:“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佼佼者,是带动农民群众创业创新的领头雁,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服务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的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首批与区里签约的新型农民,对此非常珍惜。贾明光告诉记者,将拿出打拼花木市场的精神,创业创新,为新型农民争光,为现代农业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