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把“高温蘑菇”种到非洲大陆

——记台州市药用真菌研究所所长甘连法

  通讯员 陈道平
  2007年,
  对于长期从事
  食用菌研究的台
  州市药用真菌研
  究所所长甘连法
  来说,又是一个不
  寻常的年份。就在
  春暖花开的季节,今
  年64岁的甘连法远
  渡重洋,到非洲尼日利亚拉各斯市,对他的学生胡华松培育的“高温蘑菇”母种、原种进行实地检查,证实小胡培育出来的蘑菇母种和原种种性纯正,品质已经达标。目前,他的“高温蘑菇”基地已完成中试阶段,即将进入大规模生产。听说,“高温蘑菇”在非洲首次培育成功,拉各斯州副州长班洛·森女士亲自到试验基地看望甘连法,连声说道:“OK、OK”。
  在台州乃至我省食用菌界,甘
  连
  法这个名
  字可谓无人不
  晓。早在1967年,当
  时时任乡卫生院会计的
  他,被乡政府调到蘑菇菌种场
  工作,搞起蘑菇栽培,一干就是40年。甘连法也随着台州食用菌产业的起起落落,走过了坎坎坷坷的40年科技探索之路。1974年,他从上海引进1万瓶灵芝菌种,在省内率先开展灵芝栽培,经过7个月的悉心攻关,他成功地种出1500公斤灵芝,卖出了3.6万元的好价钱。之后,他一发不可收,相继研究出猴头菇、平茹、金针菇等人工栽培技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甘连法开始放手大干。他组织当地农民成立了16个食用菌栽培试验小组,大面积推广猴头菇、平茹栽培。当时,由于许多农民担心卖不出去,不愿意种植。针对这一情况,他率先在当地实行“三包一定”的销售模式,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到1983年,他试验成功的冬闲田甘蔗渣生料种植平菇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仅椒江区三甲就有3000户,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1998年,已经58岁的甘连法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创办了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以此为契机,他相继进行了鸡腿菇、杏鲍菇、秀珍菇、白灵菇等珍稀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以及适应高温季节栽培的“夏菇93”新品种试验,取得了食用菌栽培六大技术革新成果。2003年,甘连法退休了,但他
  仍
  一心扑在食
  用菌研究上,成功
  栽培出北冬虫夏草。目
  前,药用真菌灵芝、灵芝孢子
  粉、北冬虫夏草珍粉均已经走上
  了产业化之路。他本人也获得了省政府科技推广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丰收奖等荣誉。
  几十年来,为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甘连法的足迹遍及椒江、仙居、天台、黄岩、三门、临海、温岭、宁海等地,还应邀去东北长白山、小兴安岭,海南五指山区帮助兴办菌种场和实验基地,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分发各种资料2万多份。其中,帮助黄岩牛游塘村发展食用菌,1997年就使该村每户菇农增收1万多元。2003年,他把长期积累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经验编写成《食用菌新技术育种及其栽培》一书,刊印1000册分发给农民。2005年,椒江区方桥村一菇农50万袋菌菇被洪水淹没,菌丝萎缩,他冒着急风暴雨,赶到现场指导菇农救灾,使菇农的损失降到最小限度。而此时,他在椒江区的洪家基地也同样遭受了洪水的袭击,损失达十几万元。2006年,甘连法又应邀到温岭市箬横镇举办食用菌专业技术绿色证书培训班,使130名农民通过考试获得了绿色证书。在此基础上,他还帮助台州市立第一中学、椒江五中、金清中学、椒江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食用菌种植试验,因此,台州市药用真菌研究所被列为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普示范基地。
  面对成绩,甘连法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只有加倍努力、勤奋耕耘,才能回报各级组织的信任和家乡父老的期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