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有望超8000元

  本报见习记者 陆 颖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近年来,我省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帮扶力度,农民创业创新机会更多、领域更广、层次更高,收入也逐年提高。去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8000元。
泰顺茶农——科学种茶炒茶尝甜头
  回首即将过去的2007年,泰顺县雅阳镇和平村茶农季永族心里充满了温暖。这一年,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组织的农民知识化培训给他带来的实惠(图①,中)。
  今年30岁的季永族出身在一个世代种茶的农家。9年前他开始跟随父亲种茶,目前家里的茶园已发展到100多亩。然而,尽管茶叶越种越多,但由于一直沿用传统的栽培和炒制技术,茶叶质量上不去,收入也没有水涨船高。季永族平日也经常看一些有关茶叶栽培方面的书,但书上的知识理论性太强,自学收效不大。
  去年,季永族偶然听说县里办了茶农技术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次培训,他不但学到了茶树栽培、修剪、养护等一系列栽培实用技术,还掌握了更为科学、高效的手工炒茶和机器炒茶技术。季永族在今年的早茶生产中大展身手,不仅早茶产量比前两年提高了40%左右,而且炒出的茶叶质量显著提高,新茶价格从原先每公斤400元一下子涨到了800元,翻了一番。季永族告诉记者:“今年早茶收入有五六万元,比去年增加50%。”
  季永族尝到了甜头,学习技术、科学种茶的积极性更高了。他告诉记者,除目前的几个品种,他打算再引进些更好的品种,还希望能请有关专家到茶园里来现场指导。除了种好茶、炒好茶外,他还想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茶园观光。“增收的途径越多,才能致富得更快么!”
东阳粮农——种粮收成数今年最好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乡邻纷纷“洗脚上田”,开始从事二三产业,东阳市画水镇黄田畈村村民蒋正伟却依然选择了那片熟悉的水田,并在水田里耕耘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今年,蒋正伟的水稻种植面积达360亩,种植面积和收入都创下了新高(图②)。
  1992年,蒋正伟承包了村里的一片溪滩地,开始种植水稻。经过几年摸索,他逐渐在水稻种植上摸出了一些门道,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2004年,他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20亩。当年,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的扶持力度,仅各种种粮补贴,他就拿到了每亩近50元,加上政府将当年的早稻最低保护价提高到每50公斤77元,蒋正伟当年种植水稻的亩均净收入达260元,效益是上年的3倍。今年,蒋正伟将种粮面积扩大到了360亩,尽管9月的“韦帕”台风让他的晚稻倒了20多亩,但上个月,蒋正伟仍向当地收购站投售了晚稻62吨。据东阳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992年至今15年里,蒋正伟已共向国家投售粮食800余吨,是当地售粮最多的种粮大户。
  蒋正伟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种粮不再无利可图。他今年光早稻就赚了24万元,晚稻又获利10万余元,是近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
松阳农企业主——绿色农产品充满商机
  即将过去的一年,对松阳县赤寿乡“高老庄”山庄业主高峰来说,是收获颇丰、值得欣慰的一年,他花费3年多心血投资兴建的“高老庄”山庄终于开始有了可观的产出,山庄的蛋鸡、茶叶等产业给他带来了近2000万元产值(图③,左一)。
  原本经营茶叶的高峰看到人们对绿色、营养丰富的优质鸡蛋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从2004年起改行养起了蛋鸡,先后引进了优质品种绿壳蛋鸡和鹊山鸡5000多羽。随后,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下,高峰以每年1万元的租金承包了松阳县赤寿乡黄山头村海拔500多米的一座山,筹建“高老庄”山庄。他在山上修建了6幢鸡舍,将1万多羽绿壳蛋鸡、鹊山鸡实行生态放养。高峰告诉记者:“这里凉爽的高山气候,让鸡的产蛋率比在平原时提高10%以上,而且蛋的品质明显提高。”今年,光这1万多羽蛋鸡,就给他带来了590万元的产值。
  除了蛋鸡养殖外,高峰还在山庄里开发了水果园区、茶叶园区,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生态循环链,鸡在果园、茶园觅食,鸡粪经过发酵后当肥料,所有的农产品都按有机标准种植、养殖。
  立体生态种养,转化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鸡粪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使山庄节省了10万余元购买农资等费用支出,而且还使水果、茶叶的品质以及鸡和蛋的产量与品质明显提高。高峰说:“由于品质好,山庄生产的山茶油、礼品茶、食用菌等农产品在市场上都一炮打响,合计产值达到1405万元,成为今年山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等明年山庄里的水果、高山蔬菜等产业有了产出,山庄的效益会更好。”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高峰充满了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