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保障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7年,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60亿元,农业总产值48.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58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12亿元。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余杭区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渔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农业(种植业)产值20.1亿元,增长10.4%;牧业产值8.4亿元,增长l.2%;渔业产值11.48亿元,增长11%。继续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共发放补贴款342.33万元,其中粮食补贴180.95万元,农机补贴161.38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机械化程度。
通过引外资、扶龙头、建基地、抓品牌、拓市场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拥有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到2007年6月底,新培育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8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1家,共带动农户4.5万户,联结生产基地28.3万亩,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型经济格局。同时,品牌战略和农业标准化得到了有效实施,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438件,其中获省、市、区级著名和知名商标分别为5件、16件、24件;获省、市、区名牌产品分别为5个、8个、26个,径山茶、塘栖枇杷、本牌中华鳖、玉鼎牌大米等均榜上有名。还注重径山茶、塘栖枇杷的原产地证明商标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目前,全区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56项,其中省级10项,市级15项,基本涵盖了余杭农业优势产业。实施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1个,建设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亩。
以发展农业园区经济为主抓手,基本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为龙头,30个特色农业园区为主体的“一中心三十园”的农业园区经济发展态势,农业园区和优势产业带初显规模。有33个园区被列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7家单位获得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称号,其中杭州大地之春还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被中国农民报协会命名为“中华农业大观园”。鸬鸟镇山沟沟村获得了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称号。通过园区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种养结构的调整,引导和带动了径山茶、蜜梨、甲鱼、黑鱼等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优势产业带,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和提升。2006年径山茶总产量750吨,产值1.71亿元,成为了产业化管理水平较高较好的高效优势主导产业;甲鱼总产量1.12万吨,产值4.92亿元。日前,余杭区被中国渔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生态甲鱼之都”。全区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得到了调整,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雏形开始形成。
余杭区十分注重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推广蒙娜丽莎甜瓜等新品种23个、活水养鳖等新技术15个、大棚全程覆盖延长西瓜生产季节等新模式8个。许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像翘嘴红鲐已成为我区水产养殖的主力品种之一,迷你南瓜成为蔬菜设施栽培的主导品种,浙粳40已作为水稻的当家品种,蝴蝶兰、红叶石楠等成为我区高档花卉苗木的主流品种;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稻(茭)鸭共育技术、浮性颗粒饲料饲喂技术、农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等都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