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与冰雪斗智斗勇

——我省农业抗雪减灾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报记者 袁 卫 见习记者 陈卫梁
  自1月26日起持续出现的灾害性雨雪天气,对我省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据省农业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5日,这次雪灾已造成我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农作物受灾919.3万亩,成灾502.6万亩,绝收65.1万亩。记者从省气象局了解到,这样的雨雪天气仍属正常的气候事件,虽然全球气候总体趋暖,但今后还有再次发生类似天气的可能,这对我省农业避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
  宁可十防九空,闻雪抢先绸缪。早在1月22日,省政府就紧急发文要求各地各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掌握情况,妥善处置雨雪、冰冻天气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2月1日,省气象台发布暴雪和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省农业厅、气象局就联合召开了农业与气象专家分析会商会,共商雨雪天气对全省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并就果树、蔬菜、茶叶、畜牧等方面在受冻前、受冻中以及冻后处理所要采取的措施科学制定了方案,提出了25条操作性很强的低温冻害防范和抗灾救灾技术措施,为指导农业生产、尽最大可能减少农业损失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悉,今后我省农业与气象部门将形成会商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召开协商会、共同开展调研等形式,加强互动合作,以趋利避害,科学规划农业品种布局,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面对灾情,我省各地打响了以抗雪防冻为主题的保卫战。省政府紧急动员、组织各地各部门抗灾救灾工作,并拨出1720万元应急救灾款,下发到灾区。杭州实施了一系列保障“菜篮子”的措施,在尽最大努力从外地调入蔬菜的同时,号召当地农户冒雪采收,保障了节日猪肉、蔬菜供应。各地农技人员纷纷顶风踏雪来到田间地头,帮助指导农业生产,仅湖州市就组织了2000多人次的农技专家,指导农民对受灾的23万亩春花作物和4万亩露地蔬菜进行生产自救。宁波市农业部门针对雪情,及时组织人员加固大棚、清理积雪,并在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采取了破膜保棚的措施,有效缓解了灾情。
  由于措施得力,农业抗雪减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为今后应对这样的灾害性天气积累了经验。
  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建议,要不断完善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一旦预测有重大灾害天气,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将预警信息和防灾措施传递到千家万户,以便各地及时采取措施。
  要从品种和技术上着手,提高农业避灾抗灾能力。要注重选育一些耐寒品种,结合气象部门的建议,适时引导农民选择耐寒品种和技术,尽量避免冻害的发生。省农业厅首席蔬菜专家赵建阳说,科学避灾效果明显,如我省积雪最深的湖州地区,同样的钢管大棚,“一大二中”(即在一个大棚里套两个中棚)的模式抗雪效果明显优于“一大一中一小”的模式。在育苗方法上,穴盘育苗不易遭受冻害。一旦发生雪灾,要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可以利用雨雪间隙及时清除大棚和作物积雪,疏通田间沟渠,以防造成渍害和冻害。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李东生说,积极参加农业保险也是抗雪避灾、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实现全覆盖,希望更多的农户未雨绸缪,积极参保,以利灾后尽快恢复生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