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3岁的富阳市高桥镇合丰村村民华洪良,以前一直在外打零工,通过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拿到了技术等级证书,很快被富轮集团招聘为正式工,第一个月就拿到了1000多元的工资。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大提高,仅去年就培训农民157.2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48万人。
创新方式 培训出实效
慈溪市新浦镇余家路村农民罗伟章种有6亩多的丝瓜络,以前一直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种植和管理,产量低下,收入不高。自从参加了技术培训后,罗伟章利用人工授粉、化学调控等栽培技术,丝瓜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如今亩产已超过150公斤,年收入达数万元,他现在逢人就夸“培训好”。近年来,各地以提高培训实效为导向,不断研究制定新型的培训管理办法,积极推广有证培训、实地培训、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异地培训、带薪培训等培训模式,力求使每一个受训农民都能通过培训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
杭州市余杭区以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带为依托,对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经营者、特色园区业主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单列“十个一百”培训计划,加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萧山区、滨江区、桐庐县还在被征地农民中开展了创业培训班,培养创业致富的成功典型,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台州市针对不同对象创造了六种培训模式:即“村企连结”培训模式,促进“留守农民”在家创业;“万名特色技工”培训模式,引导“技术青年”自主创业;“产业技能”培训模式,帮助“核心户”带头创业;“预约”培训模式,帮助“失土农民”再创业;“送教进企”培训模式,支持农民工“二次创业”;“三定”培训模式,促进村级后备干部带领百姓创业。
绍兴市突出“创业培训”重点举办了农民创业师资、家庭工业经纪人、家庭工业加工技能和农家乐业主的系列化培训班,并为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担保、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促进了现代家庭手工业和农家乐的发展。龙游县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培训效果好的笋竹栽培等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自学-再集中培训-再自学往返几次和在此基础上以乡为单位开展知识竞答比赛,再由县举办决赛的形式,使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金华市婺城区全面铺开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共有18所高职院校与63家区属强优骨干企业参加合作。诸暨、上虞和慈溪等县(市、区)打破定班定教的常规,实行常年报名、及时组班、循环开班、滚动教学的方式,对参训农民从登记、培训、发证到介绍就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
强化服务 提升就业率
在加强培训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十分注重就业率的提高。通过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劳动力交流大会、建立劳动力培训和企业用工信息网络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和创业服务。宁波市镇海区建立了就业服务中心,镇(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站,全区65个村也配备了专职保障员,并由各村的专职保障员负责全区农村劳动力基础调查数据的录入及动态变化数据的调查,形成了面向全体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信息动态管理和服务机制。上虞市邀请上海黄浦区劳动保障局创业培训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根据上虞块状经济特色和上虞市商贸业发展需求,设计近100余个创业项目,并针对群众自荐和企业推荐的300余个项目,组织专家对项目内容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全程指导,确保创业项目顺利实施,就业农民稳定就业。舟山市率先出台了《舟山市全面统筹城乡就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对已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渔农民,就业后又向主导产业、紧缺工种转移的,可二次享受培训补贴,渔农民参加重点产业定向订单式紧缺职业(工种)的培训,由原每人次补助800元,改为培训费用全部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