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莲是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丁久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她开过饭店,也做过其他生意。2000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人说义乌的来料加工业使很多的空闲劳力得到了利用。想到当地有许多人找不到活干,廖金莲便有了创办来料加工业的念头。
但念头归念头,真正要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创业之初,廖金莲一无熟人,二无经验,但凭着一股子闯劲,她单枪匹马跑到义乌找货源,把名片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地发,仅一天时间就发出了上百张名片。凭着这股劲,第二天,廖金莲果真接到了第一张单子——2万件串珠的活,一个星期内交货。由于时间紧,加工费又过低,廖金莲磨破嘴皮,那些在家的妇女也不愿意做,不得已,廖金莲只好自己掏腰包,增加加工费才如期完工。这一单廖金莲不但没赚到钱,反而倒贴了500元。但她的诚信赢得了上家毛老板的信任,从此货源不断。通过毛老板的介绍,义乌市岳华工艺饰品厂的龚老板也把单子给了她。
货源是不用愁了,可是加工队伍却不是一两天就能扩充起来的。于是,廖金莲又利用空闲时间走家串户做动员,说服她们离开麻将桌、扑克牌从事来料加工业。现在,越来越多的妇女都主动要求加入到加工队伍中。
为了承接中国结的加工业务,廖金莲先以打工者的身份到东阳学来了中国结的加工手艺,然后教给村民们。现在在丁久村,上至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下至十二、三岁的小孩子都会做,加工人数也从最初的十来人扩大到如今的五六十人,加工品种也从原来单一的中国结发展到感应器、头花、各类小饰品等,加工人员辐射至周边八九个村庄。
2006年,廖金莲投资4万元,把村里的旧祠堂改建成了如今450平方米的厂房,创办了金华市工艺美术品厂丁久分厂,加工地巾;又投资4万元,购买了25辆平车,加工家纺。现在,廖金莲的来料加工队伍发展到了一百六七十人,年发放来料加工费百余万元。
2002年,廖金莲被评为“婺城区十大经纪人”之一,2003年被金华市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创办的加工基地在2003年被评为金华市“双学双比”示范基地。
感言:创业之初我就固守一个信念——保质保量,如期交货,从而赢得了市场。将来,我会继续坚守这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