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无赖假定”看待粮库无粮
——《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载文说,今年两会后,媒体调查发现,安徽当涂的国家储备粮遭人倒卖牟利。在舆论追问下,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对此解释说,粮库没粮食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粮库的储备粮要轮换,如果轮换时刚好有人去看了,就据此判断粮库没粮食,这种说法其实不全面。
显然,这位副局长是以“某种可能的特殊情况”为粮库亏空辩护,以“可能刚好轮换”解释媒体调查发现的亏空。作为一个粮食监管部门,尚未调查,就先入为主设想“最好的可能”,这种逻辑难以让公众放心。
套用预防腐败学上的“无赖假定原则”: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在贪欲和利益诱惑下,人人都可能成为无赖,所以设计制度时必然把每个人都假想为无赖之徒,并尽可能以制度预防和约束这种无赖倾向。同样,在对待粮库问题上,我们也应带着“无赖假定”去调查,以“有问题推定”看待“粮库没粮食”,而不是“粮库没粮食本身不能说明问题”。这样,中国的粮食储备安全才有制度保障。
不能将文化繁荣等同于大兴土木
——日前,《工人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从最初的某些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到某些经济开发示范园区,进而演变到眼下的文化标志城、名人故里景区、祭天广场等,这些动辄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规模宏大的文化大项目,大都打着“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等金字招牌,在一些地方接连冒出,似有成风之势。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显示,在近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同时,从2001年到2006年,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数量却在逐年减少。乡镇文化站由2001年的39348个,减少到 2006年的 34593个,减少了12%。
与经济发展比起来,文化的繁荣更是润物无声、静水流深的功夫。一味追求立竿见影、轰轰烈烈,将文化繁荣等同于大兴土木、上大项目的观念,是走入了一种误区。
对“常态蓝藻”丧失痛感是麻木不仁
——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甚至像去年那样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惊慌。对此相关专家称,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专家称蓝藻已成常态而非异常状态,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但如果让公众平静接受已成为常态的太湖蓝藻,失去对环境恶化的敏感和水污染的痛感而处于麻木不仁中,太湖的水污染会进一步恶化到公众难以容忍的地步。
“投胎正确,加10分”有点荒唐
——2008年深圳中考录取优惠措施近日出台,其中有一条规定:“对于深圳金融界高层的子女,加10分投档录取。”有人感叹,这真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啊!”一位名为“公民证”的市民说:“如不是因非常时期、非常事件影响了父母教育子女,绝对不能把父母从事的行业作为加分条件和加分依据,这是明显的歧视性行为。”市民杨先生表示:“如果政府确实要体现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而不是让他们的事业惠及子女,这样对其他孩子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