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他已年近古稀,但他仍奔波在宁波的田间地头,山林海岛,用他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他就是69岁的浙江农技推广基金会宁波执行部秘书长黄伟浩。自1964年从原浙农大种子专业毕业参加工作,黄伟浩四十多年如一日,奋斗在农业战线,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倾注给了农技推广事业,为宁波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项目攻关 农作制度获创新
  农技推广中很大一个方面,是科技项目的实验、示范和推广。自1999年被聘为浙江农技推广基金会宁波执行部秘书长后,黄伟浩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宁波各地,从田间地头到山林海岛,因为每年有25个农业、林业和水产等项目需要进行攻关,而黄伟浩对每个项目都是亲历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项目普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农技推广资金也由1999年的60万元,达到了现在的100万元。
  让黄伟浩感触最深的项目是“鸡稻轮作”——禽粮饲结合“12345配套”模式构建。
  黄伟浩介绍说,禽粮饲结合“12345配套”模式是以三亩田为一个单元,搭一个160平方米的钢棚,在一年中轮换放养二批家禽,种植一季单季稻,通过生态种养轮换,既解决了人畜争地,废物排放等问题,又提高了产业和综合效益。在余姚阳明街道和低塘街道的示范点中,亩产粮670公斤,亩净效益5000元,“鸡稻轮作”也被列为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
  “禽粮饲结合模式创新了农作制度,优化了农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粮农增收,使农业逐步走上集约、高效、持续发展道路。”黄伟浩这样评价这个项目。
  在农技攻关上,黄伟浩通过发挥专长,精心指导,帮助基层农技站开展了200多项农技试验、示范,取得了明显效果。他还编著了7本“农技推广花絮”,203份试验总结资料,为宁波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试验示范 单晚产量刷纪录
  单季晚稻高产一直是农业难题,而宁波地区单季晚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提高单季晚稻产量是宁波粮食增产的关键。
  黄伟浩经过仔细研究和考察,决定和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一起对此进行攻关。面对2005年提出的晚稻亩产量800公斤的目标,在攻关中,黄伟浩发现“甬优6号”相对于其他晚稻品种生育周期长,穗粒大,觉得很有潜力能够达到晚稻高产的标准,于是,在宁海长街、奉化莼湖、鄞州钟公庙和余姚凤山街道成立核心示范方。第一年,虽然由于种植密度过大,施肥过多,导致稻丛过大,又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很多晚稻都有倒伏的现象,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在宁海长街的示范点,平均亩产达762.65公斤,最高的达到亩产782.17公斤,刷新了宁波晚稻高产记录。
  2006年,黄伟浩总结了前一年的经验和教训,邀请了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水稻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重新制订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在晚稻生产的关键环节,深入田头,实地指导。经过精心照料,当年晚稻试验田的产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四个试验点中有三个点亩产量突破800公斤,最高的宁海长街平均亩产达到了834.03公斤,再创宁波晚稻高产记录。
  小面积示范取得成功后,黄伟浩开始探索30亩以上水稻高产。2007年,鄞州钟公庙36亩水稻田平均亩产762.59公斤,最高亩产792.53公斤,平均亩产量居全省第一。
  2007年,随着农机化的推进,水稻全程机插逐步取代手工细插,如何让机插田也能像细插田这样,达到高产,便成了黄伟浩钻研的新课题,他多次下乡开展机插方面的调查和示范,在鄞州姜山、奉化西坞、余姚马渚3个机插试点开展机插高产试验,“一定要探索出一条机插高产之路,真正为农民干些实事。”黄伟浩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87年,黄伟浩被评为高级农技师,1994年晋升为全国第一批农技推广研究员,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面对荣誉,黄伟浩说:“这些都是和基层农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黄伟浩就是这样,在农技推广的田野里,为宁波农业的发展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