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葛勇进)金华洋埠镇的农民今年把大部分农田都种上了早稻。刚忙完农活的陈大伯乐呵呵地说:“现在种粮比以前好种,因为有水啊!”这得归功于当地建设的农田节水工程,让村民不必担心七八月份农田受旱。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去年底,我省农田节水灌溉面积累计已发展到1400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66%,年新增节水能力3.1亿立方米,7年节水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杭州西湖的常年蓄水量。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据测算,我省目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近年来,我省把发展农田节水灌溉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点,建设了一大批节水工程,引进了一大批节水技术,加快节水工程建设,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之路。
每投入3元钱,可节水1立方米。针对农田渠道坍塌、淤积、渗漏造成灌溉用水跑、冒、漏严重的现象,从2004年起,我省对一些大中型灌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到去年底已投资45亿元,累计完成改造骨干节水渠道2400公里及相应渠系建筑物的配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0万亩。农业灌溉年用水量已从2000年的111亿立方米降至去年底的约91亿立方米,7年节水量达2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改造,节水约15亿立方米,即每投入3元可节水1立方米。灌区渠道糙率降低,过流能力提高,不仅缩短了灌水时间,减少了灌溉用工,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据统计,灌区一次灌溉时间从节水改造前的平均12天减少到目前的8天,每年亩均可节约电能3.5千瓦时。按每亩节水100立方米、节省灌溉用工1.5工测算,平均每亩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约50元。
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了我省节水农业发展。在诸暨市东河乡十里坪有机茶园节水滴灌示范基地,每逢晴热天,喷灌、滴灌、雾灌设备便给茶叶“打点滴”、“喷淋浴”。跟农田漫灌相比,水利用效率可提高到95%。示范区有关负责人说,1000多亩茶园每年因此可节约灌溉用水20万立方米。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集成创新等,喷灌、滴灌、微蓄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我省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微灌技术已在我省80多个县(市、区)应用,21.4万亩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在生产中用上了先进“装备”。这些灌区平均每亩可年增农产品生产能力约300公斤。
【新闻链接】 我省规划从2004年起,通过10年时间,对258个大中型灌区及重点小型灌区1万公里骨干渠道进行节水改造,并配套渡槽、闸门等相应建筑物,改造7.7万千瓦灌排泵站,建成50万亩喷微灌工程,扩大灌溉面积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73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亿公斤、经济作物生产能力12亿公斤,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13亿立方米,实现稳定1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提高2000万亩农田灌排标准、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