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温园)端午已过,田里的秧苗开始一个劲儿往上窜。看着早稻即将进入收获时节,温州市农业局局长方勇军终于松了一口气:温州今年早稻播种面积达51.89万亩,比上年增加5.5万亩,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50万亩计划。
温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31亩,粮食自给率仅37.5%。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受比较效益、土地流转、耕种规模、消费习惯、台风灾害等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特别是早稻生产出现连年下滑的趋势。今年出现在温州主要粮产区的几种创新做法,有效解决了“有地不种、想种没地”的难题,为温州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平阳县昆阳镇水田、步廊、湖屿、石塘等4个村以村集体或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出面,对农户不愿种早稻的承包田,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基础上实行代耕代种,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直播、统一防治,农户只负责田间管理和粮食收割即可,此举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目前这4个村已有3700亩承包田实现了代耕代种。瑞安市桐浦乡岭南村集体组织则把200余户村民的600多亩稻田全数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组织农机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管理,产生种粮收益后返利于农,早稻生产结束后再由村民自行种植晚稻。往年无奈抛荒的农田,今年全部插上了绿油油的秧苗。据统计,温州目前由村集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的耕地有10万亩,占该市早稻播种面积的20%左右。
瑞安市飞云镇林中村今年还使用了一种新的土地承包方法:村民们把不愿种植的承包田拿出来汇总,由种粮大户以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竞争承包。伯特利粮食专业合作社的50名社员,今年用招投标的方式承包了村民的1500亩水田种植水稻。耕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在温州也开始萌芽。瑞安市马屿镇种粮大户项宝荣常年承包的耕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他说这全靠了耕地流转的中介机构——马屿镇老人协会。中介服务的收费主要由双方协商敲定,“很便宜,很划算。”目前,温州市40%以上的早稻生产任务为种粮大户所承担。
在温州,除了上述两种模式外,由专业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合作社对粮食生产实行全程或某一关键环节有偿服务的做法也颇为流行。瑞安市篁社粮友农机作业合作社除完成本社400亩水稻机插作业外,还为周边1600多亩农田提供机插服务。永嘉县乌牛镇成立了9家粮食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粮食生产代耕、代育秧、代种、代病虫害防治、代收割等有偿服务。不断健全的种粮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帮助农民实现了“种粮不弯腰”的愿望,一方面给种粮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吃下了“定心丸”,还为提高粮食单产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温州市已涌现出100多家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合作组织和6家专业的统防统治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