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葛勇进) 如何让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三废”成为“三源”(肥源、能源和水源)?省农村能源办、本报和省农业工程学会17日联合举办的农村能源生态与现代农业论坛认为,有五种模式可变“废”为“宝”。农业部、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省有关部门和全省农村能源系统的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论坛,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发表主旨演讲。
五种模式,一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把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起来的畜禽排泄物能源生态利用模式。它具有效率高、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等特点,推广前景良好,目前全省近90%的养殖企业均采用此种模式。如绍兴福景达养殖公司日处理污水150吨,产生的沼气可供全村340户农户生活用能,沼液、沼渣为800亩菜园、100果园、480亩粮田提供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二是以地埋式沼气净化技术为核心的易控节能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可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该模式具有投资少、易管理、效率高、长效化等特点。
三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该模式又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作物秸秆生物(沼气)化、资源化利用模式,即将秸秆等沤熟化后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一类是农业废弃物致密资源化利用模式,即以柴草、稻秆、稻壳、树枝等为原料,经粉碎后进行机械加密,使之成为便捷、清洁、高效的能源。采用这种模式,可大大提高农业废弃物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农家乐旅游排污治理模式。该模式运用沼气技术,对厨房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优质燃气——沼气,供烧饭点灯,确保农家乐旅游环境整洁,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太阳光的辐射转化为其他能量,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服务。如用太阳能增温,用于暖房内农业生产;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农村亮灯工程;用太阳能杀虫灯杀灭害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