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村文化活动中心怎么建

海宁市袁花镇的做法好

  本报讯 (通讯员 沈达 陶克强)“原来的管理员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大爷,现在的管理员全是二三十岁的姑娘、少妇。更不同的是,原来的老大爷们只能看看门、烧烧水和扫扫地,现在的姑娘、少妇个个会唱歌、跳舞、演节目。”海宁市袁花镇党委书记阮国强说起全镇14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变化,一脸自豪。日前,海宁市决定向全市161个村和22个社区推广袁花镇的这一做法。
  在袁花镇各村中,长啸村的经济不算富裕,但村文化活动中心非常漂亮,阅览室、排练室、棋牌室、老年活动室、灯光球场等应有尽有。“现在中心人气旺了,活动也多了起来。”长啸村党总支宣传委员董建梅说,村里招聘24岁的中专毕业生许洁为中心管理员后,这名能歌善舞的姑娘很快就把秧歌、排舞等6支队伍建起来了,各项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许洁手把手教出来的排舞队,一共有40多名妇女参加,在袁花镇首届村落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了第一名。许洁带出来的腰鼓队,还代表海宁到嘉兴进行了精彩表演。
  从2004年开始,海宁市连续三年狠抓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创建容易管理难。2007年8月,海宁在袁花镇进行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一批有文化、有文体特长、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人走上了专职管理人员岗位。镇文化站站长倪曹华说,试点前,全镇村级文化阵地管理员平均年龄为62岁,最大的76岁。试点后,14个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的平均年龄为26.6岁,全部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健康,群众参与率就高。”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炳忠说,“袁花镇的做法给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找到了一个实现长效管理的新方法,海宁农村文化阵地环境安全整洁、开放正常有序、活动经常健康的路子将越走越宽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