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见习记者 陆 颖
一说到渔岛,就令人想到渔舟唱晚;一说到杨梅,不得不让人想到东魁和荸荠种杨梅。然而,在海岛舟山定海区却出产一种特有的杨梅——“晚稻杨梅”。果大核小、甜酸适中、汁多肉糯,所有吃过杨梅又初尝“晚稻杨梅”的人都会赞誉:又糯又甜,口感特好。7月1日,中国经济林协会将“中国晚稻杨梅之乡”的金字招牌授予定海。
说起“晚稻杨梅”,就不得不说它的来历。早在700多年前,定海就开始栽培杨梅,至今仍有多株百年以上的杨梅树,其中又以该区白泉镇170多年的古杨梅林为见证。“晚稻杨梅”因采摘期比常规的杨梅晚10余天,当地人称之为晚到的杨梅,此时又值晚稻育秧季节,谐音“晚稻”,故称“晚稻杨梅”,为浙江四大著名杨梅品种之一。省农业厅水果专家黄贤国说,定海“晚稻杨梅”在全国独一无二,虽然省内外不少地方尝试引种,但其品质始终无法与定海当地栽培的相媲美。省林业厅调研员戴俊强说,“晚稻杨梅”色紫,花青素含量特高,美容效果不错。由于定海“晚稻杨梅”实现了错时上市和销售,售价总比其他杨梅高许多。如今“晚稻杨梅”在该区已有7.03万亩,产值上亿元。杨梅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已不少,白泉镇金星村去年人均“晚稻杨梅”收入就达2590元,占该年度人均收入的30%。“群山聚翠红红紫紫羞羞答答,千岛揽秀滋滋润润甜甜蜜蜜”。 定海区已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晚稻杨梅”为优势品种的杨梅发源地和主产区。把特色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是当过旅游局长的现任定海农林局张局长的拿手好戏。在白泉杨梅基地,一个虽占地面积不大、却浓缩了“晚稻杨梅”历史和一生的“杨梅资料馆”矗立在杨梅林中,有幸在旁边的醉梅亭中小憩啖梅,个中滋味着实让参观和体验者领略了主办者独具的匠心。据介绍,采梅季节的周末,6000余人在杨梅林下感受“晚稻杨梅”的韵味。“晚稻杨梅”是大自然赐予定海的一份厚礼。为了发展海岛特色农业,定海区充分利用“晚稻杨梅”发源地和主产区的优势,打造低山杨梅生产景观带,努力建好省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林业特色基地,不断拓展杨梅的深加工及旅游产品,把“晚稻杨梅”培育成定海农民增收的“金果子”,树起“佛国仙梅”的靓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