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素质就是不用提醒

  有个教师请了一位专家来讲课,目的是想请家长们学会教育孩子。课讲完了,家长们还是围着专家不停地咨询,专家只好把带来的一大撂资料摆在了课堂外的桌上,当他给家长们解答完问题走出课堂时,发现桌上的资料竟“跑”了一大半。专家轻轻叹了一口气说:“这种素质,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教师的脸霎时红了,结果只好说:真是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的还有谁呢?5月22日至25日,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了中国田径公开赛。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首度亮相,受到观众的热捧,“鸟巢”内座无虚席。但当刘翔完成男子110米栏比赛后,大部分观众随即退场,造成了之后的比赛冷场。邓亚萍不好意思了,她面对中外媒体呼吁:“奥运会时中国是以东道主身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的表现是衡量东道主表现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应该用同样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运动员,鼓励他们赛出水平。”
  邓亚萍的呼吁很及时,也很必要,但这种提醒的确让人很悲哀。如今,走到国内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提示语”满目可见,满耳可闻:银行的柜台前,都划着一米线,线上写着“请在一米线外等候”;公交车上,到处都写着“请给老人、孕妇让座”;公园的草坪上,随处可见“我是小草,不要踩我”的话语;开各种会议,总能听到主持人说:“现在开会,请将手机关机或调到震动状态”……
  实际上,尽管有了这么多提示,仍有一些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一种优良的习惯,素质就是不用提醒。什么时候墙上的“提示语”少了,心上的“提示语”多了,社会的文明素质就高了。
  (摘自《杂文报》 谢贵芳/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