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程益新
人物简介:汪礼国,男,1961年6月生,1979年参加工作,198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
他没有一只蜂箱,却踏着养蜂人的足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没有一家企业,却用独创的江山模式带起了一个产业;他曾被医生宣告只有半年生命,却以蜜蜂酿蜜的执着忘我精神工作了29个半年,完成的21项科研成果给当地蜂农增加经济效益3.6亿元。他就是省优秀共产党员、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汪礼国。
他让江山蜂王浆单产提高了25倍
上世纪80年代初,江山蜜蜂是清一色的低产蜂种,每箱蜂年产王浆仅200克,而当时全省的平均水平为600克。为了提高江山蜂王浆产量,时任江山县农业局养蜂技术推广员的汪礼国就下决心改良当地蜂种。他从吉林、黑龙江、北京、苏州等地种蜂场引进蜂种,与当地蜂种杂交,培育本地高产蜂种,效果明显。每箱蜂的王浆产量达到500克后,他又从美国、前苏联引进高产蜂种再次进行杂交,1984年培育出的“江山杂交蜂”,王浆产量提高到800克;1986年,他通过蜂种提纯复壮技术,再次使当地蜂群的王浆产量提升到1500克。1992年,他协助原浙农大陈盛禄教授进行“闭锁育王技术研究”,培育出新一代高产蜂王“浙农A系王浆高产蜂种”,年产王浆达到4600克。
现在,江山市平均每箱蜂的年王浆产量已达5000克以上,该市石门镇一位蜂农的江山本地意蜂甚至达到了每箱9000克,居全国领先水平。养殖技术和品种的进步,为江山蜂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牵头制订出蜂产品系列标准
在我国加入WTO前,汪礼国就意识到,今后蜂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否则将面临国际技术壁垒。可当时我国只有1986年由农业部制订的3个产品标准,不但标准体系不健全,而且各项指标已大大落后,一旦入关,我国蜂产品的命运堪忧。
为此,汪礼国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议,制定新的蜂产品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年,汪礼国主持制订种蜂、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优质蜜生产与质量、王浆生产与质量等五大标准,这五大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县级蜂产品系列标准。
后来,他又先后主持制订了《浙江省蜜蜂地方系列标准》、《国家级无公害蜂产品系列标准》、《浙江省有机蜂产品系列标准》等省级、国家级蜂业标准。
如今,江山市的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已达到34家,建立了85个合作社,全市92%的蜂农加入合作社,蜂产业规模和效益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了扩大蜂产品出口,今年,汪礼国又在全国蜂业界率先组织实施了“蜂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出口预警机制”建设,目前试点工作已完成,预计这两个体系今年年底在当地全面推广后,将为提升江山蜂产业水平,扩大蜂产品出口发挥积极作用。
他要为蜂业的明天开辟一条新路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使江山蜂农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5600万元。灾情发生后,汪礼国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编印了灾后恢复生产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蜂农,引导蜂农自救;另一方面,积极从有关方面争取到了84万元专项恢复生产资金。同时,他还动员当地蜂业龙头企业以预付款的形式,帮助受灾蜂农恢复生产。
此次雪灾更让汪礼国意识到,作为一个经常面临自然、市场等多种风险的产业,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风险救助机制。于是,他大力倡导建立江山市养蜂风险救助资金,采取政府补贴和蜂农自筹两种途径,为以后的天灾人祸提供风险救助。预计今年年底,此项计划将在当地正式启动。
而对于江山蜂业的未来,还有一件事让汪礼国牵肠挂肚,那就是明天谁来养蜂?众所周知,养蜂是个苦差使,一年到头风餐露宿,现在江山的蜂农大多是40岁以上中年人,年轻人因为吃不起养蜂的苦纷纷外出打工。经过初步调查后,汪礼国目前正在筹建一个以江山市为中心,方圆100公里的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把整个衢州市和附近的江西省玉山市、安徽省黄山市等经济发展不快但自然条件优越,十分适宜养蜂的地区的闲散劳动力集中起来,江山市免费提供产业管理和技术,产品达到标准的包收购,既解决江山蜂业企业原料供应不足的难题,也可以提高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达到双赢效果。
他又在忙着为江山乃至更多地方蜂产业的明天开辟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