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卫梁 本报记者 袁 卫
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山村:克服了土地紧缺、市场波动的困境,靠着科学养猪、生态养猪,硬是把自己从文成最穷的村庄变成了最富的村庄之一,并打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旗号,成了我省最具特色的养殖专业村。这个村,就是被誉为“浙江生态养猪第一村”的文成县黄坦镇占里村。
最穷的成了最富的
黄坦镇占里村位于文成县城西海拔500多米的山区。70岁的村民赵美绿告诉记者:“以前从村里到县城要走30多公里盘山公路,花3个多小时,家里没有经济收入,只能到山上采苦菜去卖,一年只有1000多元钱收入;现在家里养了2头母猪,一年能够卖40多头小猪,除去成本还有1万多元收入,赚的钱还可以资助孙子去宁波上大学。”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占里村的母猪很多住上了楼房,只见猪群在精致的阳台上或晒太阳或吹凉风,好不惬意。“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赵平星告诉记者,由于占里村位于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6亩,全村没有一片大于1亩的平地,建设大规模的猪舍先天条件不足,于是村民们就把猪养到了楼上,有一套住房4层都是猪舍。“母猪住上楼房后,由于空气和光线好,产仔数和成活率都比住在平房里要高一点,大家就纷纷效仿。”赵平星说,富裕起来的村民现在大部分已经在山下黄坦镇上建起了小洋楼,把原来的房子让给了母猪,把村庄当成了养殖基地。
2006年3月,村里以规模养殖农户为主体,以股份制形式自愿组建了黄坦镇占里毛猪产销合作社,目前入社农户已达150户,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引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提高了仔猪的市场竞争力,也吸引更多村民养殖母猪。据统计,该村留守家中的201户村民目前全部养起了母猪,共有养殖基地2万平方米,母猪存栏3720头,年繁殖仔猪7.1万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
村民赵冬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他家有61头能繁母猪,每头母猪一年生两胎,按平均每胎生10头仔猪计算,一年能产1200多头猪仔,一般小猪到70天左右就有20公斤重,每头能卖770元,除去三分之一的成本,一年可有近60万元的收入。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是文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其中90%以上收入来自养猪业。
最脏的成了最美的
以前,占里村有两件事名声在外,一是生猪养殖业发达,家家户户靠养猪致富;二是每天产生的大量猪粪、猪尿因没地方处理被堆在院子里和房前屋后,甚至堆到路边,蚊蝇孳生,整个村终年弥漫着一股恶臭。“我姐姐以前来过一次,一直不敢来第二次。”村民钟亦龙说得有些辛酸。7年前那次走亲戚,钟亦龙姐姐虽然捏着鼻子进了村,却被臭气熏得吃不下饭,小外甥女则被蚊子咬得皮肤化脓,只好仓皇逃走。亲戚难进门,自己出门也难,养猪多年身上难免留下些猪屎味,“人家一闻到我身上的味道就知道我是占里村人,经常被人嫌弃。”
如今,记者在采访时却见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青山绿水掩映着处处小楼,清新山风未闻一丝污浊之气,房屋整齐,路面洁净,村口一块“行动起来,建设生态示范村”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完全得益于畜禽污染物综合治理,以养殖业为生的村民们有了建设生态示范村的信心。”
从2006年开始,占里村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帮助下,总投资200多万元,开始了畜禽污染物综合治理。目前,全村每天产生的30多吨排泄物和废水都经过沼气池得到了有效处理。钟亦龙养了35头母猪,现在家里烧饭、照明都是以沼气为能源的,还能通过管道为邻居家输气。村民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混合猪粪后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大量沼渣,可以用来浇灌果园和菜地,效果很好。“我们要把村庄建设成浙江最美的养殖小区!”占里村的干部、村民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