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时 代 的 弄 潮 儿

——记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章获得者龚金泉

  通讯员 余 恭
  闻名中外的钱江大潮,孕育着弄潮健儿;紧靠钱江南岸的萧山围垦,培育出众多创业志士。人称“龚老汉”的龚金泉就是其中之一,经过20年的艰辛创业,他创办的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总资产达6560万元,形成了融中华鳖养殖、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加工一条龙和基地辐射带动、网点直销、外贸出口经营于一体的农业龙头实体。今年,龚金泉获得“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章”,这是今年我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行业唯一的个人获奖者。
信念支撑创业
  认识龚金泉的人,总是亲切地称他为“龚老汉”,这是因为他的思想总是彰显一种超脱的胆识,一种敢干的魄力,一种智慧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连片土地承包经营模式给勤劳致富的农民提供了创业的平台。1988年初,时年37岁的龚金泉,凭着骨子里一股博击未来的勇气,承包了当时无人无电无水的500亩围垦土地,开始编织美丽的梦想。
  当时正值河蟹、甲鱼等中高档水产发展的“黄金”时期,“龚老汉”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围垦区首个温室养殖台湾中华鳖的鳖场。然而,就在渴望丰收之时,噩运向他袭来,其养殖的台湾中华鳖疾病多发,频频死亡,血本无归。
  “泰山压顶不弯腰”。凭着这个信念,“龚老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1997年,他又引进日本中华鳖原种,开始新的打拚。这次“龚老汉”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出独树一帜的“龚老汉”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在2003年被列为浙江省首个中华鳖良种场,2006年又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良种场项目。
  20年的摸爬滚打,使“龚老汉”“掌舵”的这个养鳖农业企业,产品档次不断提升。到2007年,企业拥有总资产6560多万元,年产品牌甲鱼50万只,年繁育优质良种500万只,连接基地1.5多万亩,同时带动发展了10个省市20余家县级良种场和270多个专业养鳖场(户),实现年产值1.05亿,利润560万元,成为全省中华鳖养殖业的佼佼者。
艰辛伴随发展
  面临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面对发展之路的风风雨雨,作为“掌舵人”的“龚老汉”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领着杭州“金达”这个“年轻”团队踏上了充满荆棘的发展之路,踏上了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
  一次次酸甜苦辣的“品”尝,让“龚老汉”深切地体会到竞争的优势在于质量。他不惜重金聘请水产技术专家,投资4500多万购置先进设备,进行外塘设施改造和园区配套建设。目前,四周石砌护塘、整齐划一的100多只格式化外塘养殖池成为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育种必备的亲鳖池、选育池、孵化房和进排管道等一应俱全,“龚老汉”中华鳖也被评为杭州市十大名牌甲鱼,成为广大市民餐桌消费和馈赠亲友的首选产品。
  一个个风险挫折的“烤”验,让“龚老汉”深切地体会到竞争的生命在于品牌。“创品牌,创出自己的品牌!”一直是他的追求。早在2001年,他就注册了“龚老汉”商标,给每只甲鱼带上具有识别真伪功能的“身份证”,按规格进行分类分档包装,使更多消费者能放心的吃上风味十足的野生外塘中华鳖。依靠过硬的品质和有效的品牌管理,“龚老汉”商标和产品在2006年分别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随后,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一道道艰辛坎坷的“跨”越,让“龚老汉”深切地体会到竞争的目标在于市场。为了打开市场,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博览会,另一方面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设立直销网点,使自己的产品遍布周边所有大中城市的大型农贸市场和一线超市,品牌效应带来了市场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虽然价格比一般的外塘甲鱼高,但仍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和青睐。从2004年开始又开拓日本市场,由于养殖规范,品质过硬,出口数量稳步增长,2007年出口交货值达到了300多万美元。
技能开启创新
  知识是开启发展的“金钥匙”,才能是拥有财富的“驱动盘”,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可谁能知道,因为社会、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龚老汉”从来没有跨进“学堂”读过一天书。没有知识是他人生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一道“坎”。
  创业初期,白天他与工友平土整地,晚上简陋的工棚成了他学习的“课堂”,卷起铺盖的床板成了他读书的“课桌”,煤油灯下从小学课本读起,从水产养殖知识ABC“啃”起,从甲鱼育种养殖、病害防治等书籍学起……。“学问呀学问,不懂就得问”,这是“龚老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他总是不耻下问,于是,身边的工友成了他的老师,遇到的同行成了他的老师……“学问勤中得,技能苦中来”。为了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勤于钻研的“龚老汉”对养殖甲鱼的适应温度、饵料配方、病菌防治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试验;为了掌握甲鱼的生长规律,善于吃苦的“龚老汉”“潜伏”在池塘周边夜以继日的观察;为了少走弯路,谦逊的“龚老汉”一趟趟前往省内外的养殖厂进行参观……“文化之根苦,知识之果甜”。20年的勤奋钻研让这个水产养殖的“门外汉”成为了甲鱼养殖的行家里手。
  在事业有成的同时,“龚老汉”总是不忘回报社会。逢年过节敬老院及困难家庭总会出现他的身影,留下他的关怀;捐资助学、灾区捐款总是主动积极、不愿落后……
  就这样,20年间“龚老汉”一直奔跑在不断进取的创业“高速公路”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