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专题报道

让“铁牛”欢歌的三大“法宝”

——记余姚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

  本报实习生 熊宽 记者 陈小平
  它拥有农机总动力近50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近10万台(套),全市水稻插秧机拥有量达到74台,其中高速插秧机占到97%,实现了平原水稻乡镇机插秧全覆盖,已建立各类农机化示范基地59个——作为首批全国农机化示范区,余姚市向我们展示了不俗的农机化发展成就;它出台了详细的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规划,到“十一五”末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高效农机、特色农机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农机服务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余姚市同样向我们展示着宏伟的农机化发展蓝图。在这个流火的七月,记者专程来到余姚,走近了比眼下的天气更热火朝天的余姚农机化事业。
规范奠定发展基础
  在余姚市马渚镇金马农机专业合作社办公室,记者向合作社负责人施槐奎了解合作社近年来装备的购置情况、从当地政府获得的扶持等信息。让记者有些意外的是,哪些装备能够获得多少补贴,手续怎么办?合作社有哪些项目可以获得政府扶持,项目怎么申报?施槐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而这些,一同前往的余姚市农机局副局长谢高却并不意外。他告诉记者,规范化管理是余姚农机化事业能快速发展的一个基础,无论是政策实施,还是项目管理,余姚市都有一系列完整的制度规定。无论人员更迭,时间流逝,什么事情该怎么做,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而且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高度透明的。
  据了解,近年来,余姚市在加大对农机化发展投入的同时,还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制定出台了《余姚市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余姚市农机化示范乡镇(街道)项目建设标准(试行)》、《余姚市农业机械购置补助管理实施方法》等多项规范化管理制度,使农机化发展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比如农机化示范镇建设,根据规定,必须达到五条硬杠子: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将农机化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保证投入;农机装备实力强,农业劳动力人均农机动力拥有量达到4.5千瓦以上;农机化科技含量高,粮食生产机耕、机收、机灌、机植保水平达到95%以上,机插面积在4000亩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强,辖区内至少拥有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规范化农机维修网点、10户农机大户,且每个村都建有农机专业服务队和农机远程教育点;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好,通过省级农机安全镇创建验收。
  “只有同时具备和达到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才能申请农机化示范镇,少一条都不成。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一个很普通的工作规范。”谢高说。
典型带动产业进步
  走进余姚市月飞兔业养殖场,记者就被其整齐洁净的环境所吸引,整个场区绿树掩映,河水清澈,空气清新,全然不像是一家养殖场。而这些,离不开建在养殖场花繁草盛的草坪地下的一整套畜粪生化处理系统的功劳,正是通过这套系统的转化,养殖场得以将污水处理成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水,甚至实现循环利用。
  而除了这个看不见的设施,养殖场其他农机装备就随处可见了。记者在几间兔舍里走了走,发现各个兔笼里全自动喷水机、自动饮水机等设备一应俱全。据养殖场负责人谢月飞介绍,自2003年成为农机化示范点以来,养殖场先后投资60多万元,购买了秸秆粉碎机、拌和机、颗粒机、喷水机、自动饮水机、水泵等十多种新机械新设施,装备水平的提高,使养殖场走出了原来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谢月飞还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我们的饲料绝大多数是从安徽、山东等地买来,加上运输成本,每斤饲料要花0.5—0.6元,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加工机器,就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每斤饲料成本只要0.3元,我们场每天要消耗饲料1000多斤,光这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成本10多万元。”
  在月飞兔业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当地已有30多户养殖户分别安装了饲料颗粒机、喷滴降温设施、自动饮水机等农机设备。通过先进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这些养殖户每天可节省劳力100余工,大大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养殖经济效益。
  而在余姚金马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装备的作用和带来的效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金马合作社是目前余姚市规模最大的农机合作社,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23台(套),可为农户提供机耕、育秧、机插、植保、机收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去年,该合作社服务面积超过1万亩,占到合作社所在地马渚镇水稻种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为农民节约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成本百万元以上,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为稳定和推动当地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合作社自身年经营性收入也超过5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金马合作社,记者看到了一座现代化的玻璃育秧温室。据介绍,这个玻璃温室投资360多万元,具有全自动温度和湿度调整功能。施槐奎告诉记者,在今年的早稻育秧中,这个温室可发挥了大作用。由于今年年初气温比较低,常规育秧的早稻秧苗普遍生长偏慢,而这个温室育出来的秧苗基本未受低温影响,整齐度好、生长快。他还告诉记者,现在温室的部分设备还没完全建好,等以后完全建好了,不仅可以进行水稻育秧,还可以提供花卉、蔬菜等的育秧服务。“有了先进的装备,合作社就可以做更多的事,发展的路子就更宽了!”
  月飞兔业和金马合作社,是余姚市众多农机推广应用主体中的两个典型代表。近年来,余姚市农机部门通过项目带动,着力发展了一批区域性、特色性的农机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机化示范基地59个,其中省级基地2个,宁波市级基地13个,这些示范基地不仅提升了产业发展档次,促进了当地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特色水产业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机械化进程,也为余姚市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结构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在金马合作社,记者问施槐奎,合作社新机器越来越多,服务面越来越广,他们怎么来保证机手很快熟悉新机器的性能?怎么来保证安全生产和提高服务质量?“培训啊,现在不光市农机局经常组织各种培训,镇里也有相关培训。如果真没有时间,我们还可以上网看么,市农机局把培训内容都放在网上了。”“网上?”见记者有些疑惑,谢高给记者解释了一番。原来,为方便机手,余姚市农机局除了常规培训外,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在农机大户、合作社等处设立农机远程教育网点,目前这样的网点全市已有21个。他们将自编的农机使用、维护知识,安全操作要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信息,编印成小册子放在各网点,制作成VCD挂在网上。农机手如果需要,既可以从各农机远程教育网点免费领取小册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培训。
  为了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农机服务带来的便利,余姚市积极探索建立以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体系,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6个,农机专业服务队38个。
  农机多了,就不得不考虑日常的保养和维修。为此,余姚市农机局又动起了脑筋。据介绍,今年,该局准备尝试引导建设一批统一门面标识,统一工作服装、统一维修价格、统一服务质量、统一业务联系的新型农机维修示范网点。“这些网点要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是修农机的,而且能修各种先进的机械,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连锁经营一样。”谢高说。
  为了广大农机手能提高机械利用率、增加收入,该市农机部门还充分发挥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的中介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机手进行跨区作业,杜绝机手单机盲目流动,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作业效率和效益,打造余姚农机跨区服务品牌。仅今年上半年,该市就组织了92台农机开展跨区作业面积5万余亩,实现作业收入248万余元。“成为首批全国农机化示范区以来,我们不但农机装备水平提高了,农民致富途径拓宽了,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农机化的作用和好处,观念改变了。现在,一台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机子,农民也敢于、舍得投入了。这对于我们农机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余姚市农机局局长李兰珍对余姚农机化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