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金茹)义乌是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城,农民经商十分普遍,特别是靠近城区的乡村,几年前就出现了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制止抛荒,同时推进规模经营,近年来,义乌写就了一篇土地流转的大文章。截至2007年底,该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1.2%,2010年底前,该市农业规模经营和合作经营面积要达60%以上。
苏溪镇是义乌最早进行土地流转的乡镇,陈洵泽是该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人。“田荒着太可惜了,从2000年开始,镇农业服务中心就牵头把农民自愿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包。”陈洵泽告诉记者,当年流转费为每亩265亩,其中200元付给土地出让者,65元用来交纳农业税。
苏溪镇的做法给大家带来很大启示。为使流转信息更好地对接,去年,义乌市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又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陈洵泽也开始专职从事土地流转工作。
运用这个交易平台,义乌的土地流转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陈洵泽介绍,现在镇里每10多个村就要设一工作片,每个片有10多个工作人员,他们既负责宣传工作,还要帮助村里统一发包。目前,苏溪镇已流转土地1万多亩,占全镇土地的50%以上。
市、乡镇(街道)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建立,有效推动了义乌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如今,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承担起了掌握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把握土地流转存量,指导流转协议签订,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的职责。为让土地流转双方获得双赢,一般土地流转时间都在5年以上,同时,转让费5年(或谷价增幅在15%以上)就调整一次,跌了则不减。
依法、自愿、有偿是土地流转工作铁定的原则。现在义乌要进行土地流转至少要经过四道程序:首先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自愿流转,并商讨流转价格;然后由村里和农民签订土地经营权出让协议;再由村里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签订流转协议;最后由服务中心和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所签订的协议、合同,都按照市政府统一文本,规范管理。
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义乌的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显著,仅苏溪镇就拥有多个规模农场,花卉种植渐成气候,规模种植的蔬菜亩产值达到了万元以上。
除了建立“有形市场”,政策的“无形之手”,也使得义乌土地流转工作在全省一路领先。今年3月,义乌市委、市政府出台土地流转政策意见:从2008年起,市财政将连续三年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土地在5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市财政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200元的资金奖励。
义红果蔗合作社拥有1.5万亩生产基地,社长吴德锋说,连片种植不仅管理方便,对销售也大有好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他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基地,合作社的发展也不会这么快。据悉,为了鼓励大规模稳定流转,除了市里奖励,义乌每个乡镇还对流转时间5年以上、面积50以上的连片种植,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补贴。
在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础上,义乌还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包括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及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参与股份。有关人士表示,这两种方式有利于使投资主体与承包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