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益新)本报7月23日一版刊登了《这么好的板栗园为何“嫁”不出去》一文后,金华、临海、德清、温州等地的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想承包板栗园。
温州瓯海的周先生是某农庄老板,在瓯海已种了不少瓯柑和杨梅,正准备向外发展。他想本周末实地考察后做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包括对当地交通、土质状况、水系等基本情况的评估,对3-5年后大致收成作个估算。周先生表示,只要交通方便,山体坡度不太大,他想把300亩板栗园全部承包下来,其中一部分仍然种板栗,并针对新鲜板栗难保存的特点开展深加工;一部分将改种更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作物。他就是看中了此块土地承包期为20年,想跟当地村民一起把这块土地开发好。
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支家村村支书翁忠叶打来电话,他说自己以前搞过服务业、办过厂、经过商,但都无疾而终。丰产村的300亩板栗园不仅规模大,而且承包年限长,他想在实地考察土质、水系等情况后决定是否承包。
同时,兰溪市东风林场的刘庭芳、临海市城关镇的郑先生、德清市筏头乡后坞村的裴继山、绍兴县平水镇宋家店村的李香娥等都有意承包这块土地。
记者又联系了丰产村村委会主任陶忠武,他表示,由于本报的这篇报道,这几天他已接到了10多个电话,并且已有人上门来考察。由于想包的人不少,村委会打算采取投标方式决定谁承包。如果读者有意向,欢迎直接拨打陶忠武的联系电话:(0)13588642588。这片板栗园最后归属如何?本报将作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