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地处浙中盆地丘陵地带的义乌市,虽然商贸业发达,但土地等农业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如何发展农业?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提高农业效益?近日记者在义乌采访时发现,其实义乌人已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依托大量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支撑,义乌市的设施农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姿态,当地政府思路清晰、投入力度大,业主积极性高、效益显著。
效益催生发展热情
“我们用钢架大棚种植白沙枇杷的试验已搞了好几年了,慢慢摸索出了经验,去年就开始取得很好的效益。”据义乌市藤香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小弟介绍,露天栽培的白沙枇杷,每棵树一般只能产15公斤左右,而大棚栽培每棵树能产30多公斤,高的甚至超过40公斤,而且枇杷品质大为提高,比如露天栽培白沙枇杷,单果重50克以上的很少,而大棚栽培的,不仅超过50克的果子多,而且个头均匀,商品性好。按照今年每公斤60元的价格,每棵树产30公斤,一棵树的产值就是1800元,比露天栽培多一倍。都知道大棚栽培的水果产量高、品质好,但当胡小弟向记者介绍起他们用大棚栽培白沙枇杷的状况时,其效果和效益还是让记者有些意外。
因为尝到了设施栽培的甜头,今年,该公司再出大手笔,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1.1万平方米连栋大棚,不但把原来枇杷的单体大棚都升级换代了一遍,而且顺带让公司基地的梨树也“住”进了大棚。
胡小弟说,如果大棚栽培能让他们的早熟梨提前20天上市,效益就非常可观。5-6年树龄的枇杷树,一个单体钢架大棚,一年就可收回成本,连栋大棚也只需要两三年。何况现在政府补助力度非常大,像他今年建设的这些大棚,政府补助占了大头,市里补了40万元,镇里又补助20万元。
无独有偶,在义乌秀禾农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陈建忠告诉记者,该公司用大棚生产小黄瓜、小番茄等高档农产品,亩产值达到1.2-1.6万元,产品不但填补当地空白,顺利地进入了义乌市的各大宾馆酒店,而且还销售到金华、杭州等大中城市。公司大棚栽培的红提,基本上不用出门销售,光应付电话订购就所剩无几了。因为成效明显,公司今年又扩建了120亩连栋大棚。
其实,藤香园艺和秀禾公司的高效益并不是个例。据义乌市2005、2006两年对当地68家农业企业和农户使用设施农业装备效益情况抽样调查表明,设施栽培(养殖)的农业效益普遍较好,养鸡等养殖业最高,两年里年均纯收入达到38340元/亩;其次是花卉、药材等产业,年均纯收入达到21938元/亩;蔬菜和水果也分别达到8446元/亩和5786元/亩,均远高于同产业非设施栽培(养殖)的效益。据了解,目前义乌市设施农业年产值已达到2.38亿元,而去年该市农业总产值为17.64亿元。
良好的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当地业主对钢架大棚等农业设施装备的投入热情。义乌市农机管理站站长徐慧森告诉记者,今年到目前为止,该市申请补助的钢架大棚面积已超过40万平方米,如果全部根据政策扶持,需要资金800多万元,而他们今年可安排的补助资金还不到这个数的一半。当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火爆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装备提升产业层次
在义乌市葡萄种植大户张希洪的葡萄园里,已经种了20多年葡萄的张希洪告诉记者,别看他的葡萄个头不大,长的也不很均匀,但都是无公害的。“你看这些葡萄个个紫莹莹的,表色纯净,没有打农药留下的色斑。因为品质好,回头客很多,我的葡萄基本都是上门来买的,尽管每斤8元的价格比一般葡萄要稍微高点,但很多客人就认我的葡萄的品质。而这种品质,离不开大棚的功劳。像现在这样的天气,如果露天栽培的话,一下雨、一暴晒,三分之一的果都保不住,更别谈品质了,而且虫害很多,要打很多次农药。”
大棚帮助果农张希洪提高了品质,而地处义乌市郊的浙江花无缺园林绿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建伟也想利用大棚做更多的文章。再过个把月,义乌市民如果去当地家具城购买家具,路经当地北苑街道一个叫留雅村的地方,会发现路边有一个玻璃温室大棚,里面摆满了各种鲜花,不但可以进去看,而且还可以亲手挑上一盆自己喜欢的鲜花带回家。这个玻璃温室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鲜花超市。
提出这个创意并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这个鲜花超市的陈建伟告诉记者,该公司生产基地大棚里,控温、控湿等先进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花卉生产都是从瓶苗开始,经过数月培育,一棵原先只要几元钱的花苗就身价暴涨,达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这次投巨资建设鲜花超市,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很大,让他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是想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设施装备优势,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让鲜花更多地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义乌是一个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鲜花超市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市场前景。
而在秀禾公司,说起钢架大棚等设施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陈建忠也是深有体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我们现在主打栽培的小番茄、小黄瓜等高端农产品,栽培条件要求比较高,露地根本就无法栽培。”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基地整个生产过程,大都依赖各种机械设施完成,依托通达各个大棚的喷滴灌管网,只要拧开开关,浇水、施肥等就可轻松完成;大棚里的翻耕、播种等也都实现了机械化。“如果这些都由人工完成的话,基地现在10多万平方米的大棚,不知道要多少人工,成本就会大幅上升。”陈建忠说。
据徐慧森介绍,去年,义乌市已在秀禾公司所在地规划了2050亩土地,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义乌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经过近几年的引导和快速发展,到去年年底,义乌市已有各类塑料大棚236.4万平方米,其中玻璃连栋温室3000平方米,连栋钢架大棚14.1万平方米,单体钢架大棚173万平方米,日光温室2.4万平方米,设施栽培(养殖)面积超过8000亩;拥有田园管理机、喷滴灌设施、加温机、弥雾(湿帘)降温设备以及智能控温设备等先进设施农业装备700余台,大棚内实现机耕率90%以上,节水灌溉率60%以上,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档次均居全省领先水平。
机制激活前进动力
热情提升了,产业发展了,而这些热情和动力是哪来的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义乌经济发展快,政府投入多?
在义乌走访时,记者发现,当地设施农业能够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该市有个良好的发展机制。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义乌市就将原先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设施农业归口到该市农机部门统一管理,避免了原先多头管理带来的标准不一、政策多样等弊端,为该市设施农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机制基础。
其次就不得不说当地政府对设施农业一以贯之的大力扶持。2005年,义乌市提出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战略设想,把设施农业发展目标列入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该市又在市委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主体企业化、种植设施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农户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设施和装备,并将设施农业发展列入了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与此同时,政府对设施农业装备逐年扩大扶持领域,提高扶持标准。今年,该市出台政策规定,新建连片标准钢架大棚3亩以上,门幅8米的补助12元/平方米,门幅6米的补助9元/平方米,连栋大棚补助45元/平方米,这三项补助标准分别比2004年每平方米提高了6元、4元和25元;新建日光温室连片面积3亩以上的,补助20元/平方米;新建玻璃连栋温室300平方米以上的,补助180元/平方米;对喷滴灌设备、田园管理机等设施农业配套机械继续给予购置价35%补助,其中高技术含量的农机和设备还给予购置价45%补助,且在扶持资金中优先安排。
为引导各业主严格按标准建设,义乌市制定和实施了《农用钢架大棚》标准,对钢架大棚的选址及环境、安全性、耐久性、稳定性、完整性等指标进行详细规定,既使各建设业主有标准可以参循,也引导其提高建设质量。为提高设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义乌市还出台了农用钢架大棚保险扶持政策。去年,该市有57.6万平方米大棚投保,总投保额1000多万元;去年共发生理赔55起,赔付83万多元。
徐慧森说,近年来义乌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灵活的管理机制,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也得益于当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要素形成合力,才使得政府有限的扶持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整个义乌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地高效生态农业可看可学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