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195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提起新中国奥运史的起点,人们总会想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想到许海峰以一枚射击金牌实现的“零的突破”。其实,五星红旗与奥运的第一次“结缘”应该是在1952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的第15届奥运会上。
盛之白的5分钟发言
  1952年初,为了迎接即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夏季奥运会,芬兰人决定抛开冷战思维,邀请新中国派代表团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
  2月初,芬兰驻华公使正式向中国外交部提出,芬兰政府希望中国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很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电函国际奥委会,表示中国将参加奥运会。接着,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盛之白再次表达了新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愿望。然而,国际奥委会的个别领导人对是否邀请新中国一直态度暧昧,有人甚至蓄意在此问题上制造事端。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也不断派人游说,并指示在赫尔辛基活动的台湾体育官员郝更生,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新中国走向奥运赛场。7月17日,在距奥运会开幕仅有两天时,国际奥委会仍然拒绝新中国参赛。但新中国并没有放弃努力,在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中国代表盛之白作了5分钟的发言,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奥运会是合法的,表达了新中国的立场和愿望。
  在国际朋友的支持和声援下,这次会议最终以33票对20票通过了决议,决定邀请新中国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7月18日晚,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中国方面接到了第15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佛伦凯尔的邀请电报。
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上就是胜利
  接到邀请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一定要去,只要五星红旗能在奥运会的赛场升起,这就是胜利。” 在接下来的三四天时间里,中国方面迅速进行动员,临时组成了一支40人的代表团,包括男子足球队15人、男子篮球队10人、男子游泳运动员吴传玉,还有翻译、医生及记者等。荣高棠为团长,黄中、吴学谦为副团长,董守义为总指挥,李凤楼为足球队指导,牟作云为篮球队指导。许多运动员都是在训练场上得到紧急通知后集合的。
抵达时奥运会已近尾声
  同年7月24日凌晨,中国体育代表团乘飞机出发,日夜兼程赶往赫尔辛基。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他们赶到时已是29日中午,此时奥运会已接近尾声。到达位于赫尔辛基市郊的奥运村后,中国代表团顾不得休息和吃饭,立刻举行了升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数百名各国运动员和新闻记者赶来参加,气氛十分热烈友好。中国代表团团长荣高发表了热情的讲话:“虽然我们来迟了,但我们终究来到了。我们带来的是和平的愿望和良好的友情。我们将与各国运动员会见,我们深信这种会见将增强新中国运动员与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赫尔辛基掀起“中国热”
  中国体育代表团到来时,大多数比赛项目已经结束,只有吴传玉赶上了7月30日举行的男子100米仰泳预赛,但由于旅途疲劳和受时差影响,吴传玉没能进入决赛。芬兰奥组委对迟到的中国代表团很友好,专门安排芬兰足球队和中国足球队踢了一场友谊赛,中国队1比2告负。
  除了体育比赛,中国代表团在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主要是参加社交活动,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形象。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宴请各国官员和运动员,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在赫尔辛基掀起了小小的“中国热”,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为能够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而感到光荣。8月3日,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新中国在奥运赛场上的首次亮相完美谢幕。
(摘自《团结报》 李贤哲/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