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小平)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为696元,同比增长56.1%,占农民一产现金总收入的46.7%。畜牧业已成为浙江农民增收亮点。
今年以来,我省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养殖效益显著。据业务年报统计,上半年,我省生猪存栏1217.6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26.82万头,累计出栏肉猪1011.05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84%、17.43%和8.88%;全省肉类总产量89.14万吨、禽蛋产量25.38万吨、奶类产量12.57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07%、8.82%和5.32%,能繁母猪、肉蛋产量创下了历史新高。从去年5月到今年6月,我省养殖生猪头均利润454.36元,盈利水平与盈利持续期均超任何一个时期。
在当前全国生猪产业普遍下滑,养殖污染、土地限制等瓶颈因素又在我省先于其他省凸现的情况下,我省畜牧产业能逆势而上、稳步发展,据专家分析,这首先得益于我省对畜牧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去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猪肉供应的通知》等6个文件,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保险、良种补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政策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其次得益于我省率先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散养向规模经营转变。目前,我省已基本完成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畜牧业抵御市场和疫病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生产能力稳定。
第三得益于我省创新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十五”以来,我省主动应对畜牧业用地、环境承载等制约因素对畜牧业发展带来的新压力,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探索建立了一批破解养殖污染和用地限制的成功模式,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综合效益。
第四得益于我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工作责任体系建设,严密构筑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五道防线,全省2.7万多个重点防疫场所都落实了监管责任人,动物防疫工作正从传统季节性防疫、应急防控向常年长效防控转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大提升,有效保护了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是得益于我省依靠科技创新推广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我省坚持良种为先,深入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建设,生猪等种质水平全国领先,生猪出栏率达到1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绍鸭、长毛兔和蜂世界领先,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营养等技术也比较先进。畜牧兽医的科技进步,有力地提高了我省畜禽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