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金茹)台州近日首次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通过验收的“万元田(园)示范工程”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旨在重新叫响“万元田”。
“万元田”是指每亩年产值万元以上、纯收益达60%以上的农田。据台州市农业局介绍,至去年底,该市“万元田”面积已达24万亩,占种植用地总面积的8%;今年力争扩大到30万亩,比重提高到10%。
上世纪末,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万元田”的构想,但由于技术等原因制约,真正能达到亩产值万元的田地不多。不久,这个概念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台州是工业大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让人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万元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亩亩“万元田”在台州大地悄然崛起。临海市古城街道古楼村村民蒋胜忠的蔬菜大棚里,已收完最后一批小青菜,正准备种上菠菜。蒋胜忠说,一亩青菜可收入4000余元,菠菜可收入3000多元,加上之前种植的大白菜收入6000多元,这样一亩地年收入接近1.5万元,去年他家2亩大棚纯收入2万余元。
与过去不同的是,除利用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外,如今的“万元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投入和农业装备的提高。仙居县引进美国芦笋、日本辣椒、荷兰西红柿等新品种20多个,其中美国芦笋使农民每亩增收8000元,日本辣椒比本地辣椒每亩多收入2000元以上。而大棚设施既能保证作物越冬栽培或早春栽培,提早成熟,避开销售旺季和台风期,减少了损失,获取季节差价;成套装备的冷藏设施,可以使农产品在价格低迷的时候先储存起来,等旺季时再出库销售,效益倍增。
通过品牌注册、物流配送、订单和电子商务等形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成为现今建设“万元田”的有效途径。黄岩西部山区农民按照杭州华商集团等大超市的订单,调整种植结构,成片建起“万元田”。温岭坞根镇西里树村农民为杨梅注册了花坞牌杨梅商标,每公斤售价10元,使山地也成了“万元田”。(配发“大地絮语”:《重提“万元田”》,刊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