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首金获得者陈燮霞曾说过,比完后要和队友们把奥运村所有的东西都吃一遍;有“蛙王”之称的日本游泳运动员北岛康介和队友们对奥运村的食物赞不绝口。这背后,是顶尖大厨们的精心烹调,是种田农民、技术人员、检测人员、配送人员们的辛勤汗水,从田间到地头每一个步骤都有精心保障。
为了保障奥运食品的安全,北京借鉴了此前悉尼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推出了食品安全的双向可追溯系统。早在三年前,北京市就着手建立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蔬菜从生产基地到厨房,大致要经历基地遴选、冷藏运输、检验检疫、鲜切菜加工、冷藏运输等若干过程。奥运期间,供应奥运场馆的各种蔬菜,都有特殊的身份条码标识,随着蔬菜的运输加工,新的备忘信息得到不断添加。
在供应商的蔬菜基地,蔬菜经检测合格,其名称、采收地、采收时间等基本信息将统一录入电脑数据库备查,外观则显示特殊编码。蔬菜配送至鲜切菜加工企业时,加工企业将根据联网系统标定的信息,核对每个包装箱每个产品的基本标识,并增加自身加工的时间、加工方式等基本信息。蔬菜加工成鲜切菜半成品后,统一发送至指定的物流配送公司,由该公司根据奥运村每日订单,及时组织发货,配送至厨房。
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课题参与专家、北京蔬菜学会研究员郑淑芳介绍,“每个物流企业的运输方式、到货发货时间、储存温度湿度等,都会添加到每个蔬菜产品的条形码中,并同时录入联网微机系统。在蔬菜瓜果流通的每个阶段,只需轻轻通过扫描仪器一扫,就能知道前述若干阶段的信息。”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申剑丽/文 200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