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专题报道

认定种粮路 无悔农机情

——说说我和我的农机合作社

  我叫杨灯聪,今年52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人,是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17岁开始在我们当地的白沙盐场晒盐,一干就是12年。1985年,在经商浪潮的推动下,我利用毗邻杜桥眼镜市场和路桥日用品市场的优势,搞起了眼镜和鞋帽销售,长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我选择了在河南省洛阳市落脚,从事服装、皮鞋等的批发和零售,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大,年收入上百万元,还被选为洛阳市个体协会副会长和洛阳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就在我事业蒸蒸日上时,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弃 商 务 农
  2003年春节,我携全家回乡探亲,看见阔别多年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的老家柏树里村,办起了20多家工艺品厂,全村强劳力都成了上班族,家家盖起了小康楼,经济收入可观,生活非常富足。但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全村900多亩粮田没人种,全部抛了荒。
  我听母亲说,早些年我们家的田是交给别人种的,还倒贴给他人每亩50元的农业税。我全家有6亩多地,兄弟姐妹有10人,但多年前其中有一个弟弟因为吃不饱在干农活时没力气失足掉到河里淹死了,当时的情景我现在还历历在目。虽然现在有钱能买到粮食,但全球出现粮荒时,钱再多也要饿肚子。在家的那段时间,我吃不香、睡不稳,想了很多很多,最后萌发了一个念头:别人办企业,我要种粮食。
  我把想法在家里一提出,立即遭到了狂轰滥炸。首先是妻子不理解,说我是脑袋出问题了,放着现成的好生意不去做,却要去干亏本的买卖,全家人还要跟着受罪。紧接着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也轮番劝说,一致要我打消这个念头。但我是认准了道路绝不回头,并耐心细致地做妻子的工作。我妻子知道我的脾气,最后也只好留下支持我,但提出一个要求,先干一年试一试,但洛阳的生意不能丢,不行就重操旧业。而我认为要干就彻底地干,不能一心两用,只有釜底抽薪,才能死心塌地。春节过后,我回到洛阳,将多年创下的产业低价转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种粮之路。
  真正要从事农业了,刚开始我还真不知道从哪入手。农活虽然干过,但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现在种田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如果还像以前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肯定一事无成。为此,我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来过渡,一是在当地开办了一家饭店,由我妻子负责经营;二是自己从养猪开始逐步进入角色。我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一来可以让妻子有事情做,可以安抚她的情绪,二来饭店的剩余饭菜可用来喂猪,而猪的粪便又可作肥料,一举两得。思路确定后,我当即就买了30头猪来喂养。
  在养猪的同时,我对全村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摸清了有多少户不愿种田的,然后逐户上门做工作,要求承包他们的土地。一些农户被我的精神感动,愿意将自己的土地交给我种粮,而且不要回报。就这样,2004年,我从一些村民手中接管了56亩土地,开始了种粮的尝试。
  为实现自己的诺言,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我抛开一切事务,一心扑在种粮技术钻研上,我经常向附近的种粮大户请教,又专门买了一些专业书籍学习,同时还聘请了自己的兄弟杨灯顺作技术指导。杨灯顺是老牌农科员,农业技术知识非常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精心管理下,这56亩土地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看着金灿灿的稻谷,我当时心里真的比做生意赚到大钱还高兴,逢人便说自己下海做生意是把好手,下田种粮也能成功。就在这一年,村委会换届改选,许多村民希望我来当主任,而我一门心思要种粮食,不想分身,就婉言谢绝了,亲朋好友又说我是个大傻瓜。
  第一年尝试成功,让我信心大增,种粮积极性也愈发高涨,56亩土地已难以满足我的要求了。2005年,我承包了90亩土地,2006年增加到360亩,去年种植面积已达到816亩,全村的土地基本让我种上粮食了。都说种早稻要亏钱,但我就是不信这个邪,年年种早稻,由于我科学种田,及时改良品种,加上管理得当,还是赚到了钱。去年我种了380亩,卖给国家早稻谷8万公斤;今年我种了575亩,卖给国家早稻谷14万公斤,还卖给种子站早稻种子3万多公斤,是我们这里的售粮冠军。
结 缘 农 机
  经过几年拼博,随着土地承包量逐步增多,我感到压力愈来愈大,因为村里没有多少农业机械,农忙季节都要雇请外地机械来耕作,以前耕一亩田要80元,早晚两季就是160元,今年耕一亩田已涨到100元。收割机也是同样,有时还因雇不到而延误了农时,于是我有了买农机的打算。但当我将想法和妻子一商量,妻子又不干了,对我说:“你买车、买房我不反对,你要拿几十万元买农机具我不同意,你当初讲是试试看,现在难道要一辈子干下去吗?把这么多钱花在这上面,万一有个不测,不就成了一堆烂铁?”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我耐心地跟妻子解释,并表示自己务农的决心不改,妻子见说服不了我,也只好随我去了。
  有了妻子的默许,我说干就干,在我们椒江区农机管理站的帮助下,我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购机计划。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我陆续投资60多万元,购置了2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大小拖拉机3台,各种喷雾器19台,烘干机1台,还建造了粮库和机库。这些先进实用农机具的投入使用,使我如虎添翼,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生产需要,还为周边村民开展服务,到目前机械作业面积已超过3000亩。由于我在粮油生产机械化方面的贡献,区农机管理站还奖给我3台多功能施肥播种器。
  一下子增添了这么多农机具,如何管理调度、保养和使用等,对我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我希望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自己可以抽出身来谋求其他方面的发展。此时,区农机管理站又为我出谋划策,动员我成立一家农机合作社,聘请专门人员来管理。我茅塞顿开。去年8月,由我独立出资的“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
  至于合作社如何管理,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了,我将办企业的一套管理办法运用到了这个上面,对合作社实行公司化管理,聘请了一名从事了40年农业技术推广的农技师做技术指导,还聘请了机械师一名,技术操作员4名,3个生产队长,还有会计(兼电脑员)、出纳、文书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为留住人才,我每月按时给他们发工资,农忙农机作业,机手每天补助100元,年终视收益再发给奖金,并给每个岗位、每个人制定了工作职责,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听说像我这样对农机合作社进行公司化管理,在全省还属独创。
大 展 宏 图
  成立农机合作社后,我的土地承包量再次增加。今年,我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100亩,加上复种,面积将会更大。从去年开始,我还响应政府“绿色过冬”的号召,种植了300多亩大麦、160多亩油菜。这样,我现有的农业机械又不够用了。为此,今年我又通过区农机管理站购买了1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2台高速插秧机和10台大型喷雾器。今年,我机插早稻575亩,机插单季稻和晚稻共2800多亩,为我们椒江区实现了水稻机插零的突破。明年,我还打算再买两台高速插秧机。
  除了种粮外,眼下我还计划着在合作社里办一家加工厂,主要是将大麦加工成麦粹,每百公斤大麦可加工出65公斤麦粹,每公斤市场价可卖4元,消费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和小孩,老人吃了可以清肠通便,小孩吃了有利于骨头生长,目前市场上销路很广。至于麦子来源,我早想好了,去年我种了300多亩大麦,如果加工厂试产成功,今年我准备种1000亩。
  我相信,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扶持下,有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加上我的不懈努力,我机械化种粮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顺,我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杨灯聪 口述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