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稻强米弱”存隐忧

  目前江西抢购早稻十分激烈,早稻开秤价破历史最高记录,并持续高走,部分地区已出现“稻强米弱”,早稻收购价与市场米价形成倒挂。专家认为,高价稻谷引发的企业市场风险、银行资金风险和部分农民惜售等风险将在后期集中显现。
  记者在江西粮食主产区的鄱阳湖地区、吉泰盆地、抚州等地了解到,今年江西早稻收购价格已高开,与去年同期相比,常规早籼稻收购价提高了13元至15元/百斤,增幅达到16%至20%。与原粮价格强势走高不同,成品粮油销售价格近来却出现疲软。江西九江市区库点普通早稻收储企业挂牌收购价为94元至95元/百斤,较开秤上涨2元至3元/百斤;而早籼米出厂价格上涨2元至3元/百斤,折成原粮后低于稻谷价格涨幅。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外大米价差巨大造成周边省份集中抢购早稻,一些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投机心理加强,化肥等生产资料成本提高等因素是造成当前早稻原粮价格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
  不少农民并没有因为高价稻谷而处于风险之外。“稻强米弱”态势让相当部分农民持粮观望、待价而沽,其中普通早稻惜售情况最为严重。这将影响收购进度,拉长早稻收购进程,后期农民售粮风险将明显加重。
  江西省价格监测部门、金融部门等建议,针对粮食收购竞争比较激烈、国家资金和企业风险增大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早籼稻收购市场宏观指导,合理安排资金调度;及时发布粮食相关产品价格信息,适时引导粮农择机出售早籼稻,防止过度惜售。
(摘自《经济参考报》 郭远明罗宇凡/文 2008年8月2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