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2000年8月17日,我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性——温岭石桥头镇蔬菜专业合作社呱呱落地。此后,这一新型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短短8年间,它从1家成长到了7265家,带动影响力几乎覆盖全省农村,三分之一农户从中受益,它也因此成为浙江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首家合作社诞生
“当时农民种了蔬菜后卖不出去,就把菜拉到县里、镇里,要政府帮忙,我们商量着就想搞个组织帮助大家。”石桥头镇蔬菜合作社首任社长黄世鹏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农民,镇里决定成立销售中介机构,但到底要成立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
2000年,时任温岭市农林局局长的吴宗斌带队前往台湾考察,发现当地的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效果十分显著,回来后便想在温岭石桥头镇搞试点。
当年8月17日,由当地镇农技站发起,十几位农民入股,注册资金19.9万元的石桥头镇蔬菜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拉开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序幕。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操作这个合作社,所以镇领导决定,派镇里的5位农技干部“下海”帮扶,有的做财务,有的做销售,当时还是农技干部的黄世鹏则接过了合作社的掌门大印。
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想帮村民们销售农产品,因此虽然取名是蔬菜专业合作社,但黄世鹏和他的社员却什么买卖都做,包揽了十几个村的农产品销售,每天用四辆拖拉机,将各村种养的红薯、草莓、蘑菇、蔬菜、乌骨鸡等,拉到周边市场及上海、杭州等地卖。“销售情况十分好,市场灵了,大家想价格卖得更好,便琢磨着要提高质量,培育无公害农产品。”于是,合作社请来专家、教授,为社员们讲解技术要点。“这些都是从合作社的股金里开支的,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后,卖掉的农产品价格往往比社员们要求的底价高,社里就实行二次返利。”说起当时对农民的帮助,黄世鹏至今都很骄傲。
专家点评: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石桥头镇蔬菜合作社在组织结构、销售渠道、技术保证等方面可能并不完善,操作手段也较粗放,但它开启了农民抱团创市场的先河,成为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破题为合作社“正身”
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使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但随着合作社的增多,登记管理情况开始混乱,有的地方甚至找不到合作社的登记机关。同时,合作社无法在银行贷款,也拿不到增值税发票,采购产品无法抵扣,做大做强也就成了一种梦想。
2005年1月1日,这个难题在浙江被顺利破解,我国大陆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从此,合作社以法人的身份,理直气壮地站在了市场前沿。
手捧着具有特殊意义的法人注册号“3310041900001”的工商执照,台州路桥桐屿大红袍果业合作社社长冯普德心里非常激动。当初几个人合伙做生意,只想把枇杷卖得快卖得好,没想到合作社受到如此重视,实在出乎冯普德们的意料。在当年举行的全省合作社执照首发仪式上,大红袍和其他9家合作社一起,从台州市工商局取得了首批营业执照。
取得法人资格后,合作社便作为独立法人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了市场活动中。过去,果农增产不增收,现在枇杷卖到笑。大红袍合作社的社员说,以前枇杷只卖几毛钱一斤,现在合作社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绿阳青”商标50只装的大红袍枇杷卖到了65元。声名远播后,卖枇杷不用出门,就有一大批的客户前来定购。
专家点评:通过组建合作社,农民被组织起来,形成了专业生产、统一销售等优势,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从而保证了增产增收。
星星之火已燎原
合作社鼓起了农民们的“腰包”,也让他们学到了田头无法学到的东西:合作、民主、营销和科技。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成员40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17万户,全省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受益合作社。
在我省合作社大踏步前进的路上,政府的扶持功不可没。2004年底,我省制订了税收、用地、用电等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2005年,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允许开具普通发票;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至目前已累计安排资金1.53亿元,惠及8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6年12月8日,我省首批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签订协议,获得了年度总额为2304万元的贷款授信,次年,全省农信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1.9亿元,有效缓解了它们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紧缺。由此,我省也圆满形成了“以农业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助、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兴办”的工作体系,创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如今,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涉及农业各个产业,并从简单的生产合作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等产业化方向发展。据统计,我省68.8%的合作社已实行了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34.3%的合作社拥有产品注册商标,80.2%的合作社实行了标准化生产。截至2007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已达55.1亿元,实现总收入2.1亿元,43.3%的合作社实行二次返利。许多合作社的生产服务发展到了省外、国外。
专家点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成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措施,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也将会进一步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