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150年前,美国如何解决“毒牛奶”

  三鹿奶粉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也让美国媒体回忆起150年前发生在纽约的“泔水奶”丑闻。美国“毒牛奶”丑闻从首次披露、公之于众到最终酿成惨案,其间长达16年之久,在这一事件曝光48年后,美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出台。
需求造成牛奶热
  1958年前后,美国纽约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许多年轻妈妈无法仅靠自身乳汁哺育儿女,对牛奶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缺少制冷设备,所以很难提供充足的牛奶满足市场需要。新鲜牛奶当时是在纽约上州的威切斯特和橙县出产,但不足以满足旺盛的需求。据统计,在1853年,每天有大约9万品脱的牛奶从外面运到纽约,但是这个数字在进到市场时,却鬼使神差地增加到了12万品脱。
  一些精明商人开始着手将牛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并毫不迟疑地开始市场细分,将促销的重点对准广大新生儿市场,“纯鲜牛奶”和“奥兰治牛奶”这两大品牌迅速崛起,并打出了“儿童卫生奶”的堂皇旗号。
  如果仅仅是商人的营销行为,其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此时纽约市政府内部出现了“推手”:屠宰商出身的市行政会成员、查尔斯敦选区民主党众议员候选人迈克尔.图奥梅伊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上层人脉,开始不遗余力地充当“儿童卫生奶”的代言人、传声筒,由于政府的倡导,“儿童卫生奶”迅速普及到全市范围,在当时的许多广告和媒体渲染下,这种奶不但被吹嘘为“最卫生的牛奶”,甚至夸张为“营养赛过母乳”。
“卫生奶”并不卫生
  50年代中期,一位女报人弗兰克.莱斯利连篇累牍在在其主办的《莱斯利画报》上揭露“儿童卫生奶”的真相。
  原来,当两个县的奶农发现牛奶供不应求,而奶产量很难大幅度增加之后,就动起了歪脑筋。他们首先给奶牛喂食酒厂的酒糟,以刺激其多产奶。这些奶牛被几百头一群关在狭小的牛圈,四肢被固定,用减少活动量的方法强迫性催乳,许多牛因食物中毒和缺乏活动,导致牙齿和尾巴脱落、乳房溃烂,甚至蛆虫遍体,浑身是病,但黑心奶农们却不管不顾,将这些病牛所产的奶供应市场。
  随着供需缺口的进一步拉大,上述“黑心”催乳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奶农和黑心商人又想出更绝的招数:掺假。他们将污水、臭鸡蛋、淀粉等各种杂物掺入原本就已经有问题的奶中,并按比例加进石膏、蜂蜜和其它药物,以清除掺假所带来的异色、异味,由于加工过的奶和鲜奶的味道有明显不同,他们便以“儿童卫生奶”的名义大肆促销。
“泔水奶”丑闻曝光
  1858年夏天,事态终于扩大了。由于婴儿死亡率离奇上升,甚至达到1年8000这样骇人的水平,而大多数夭折儿童都是“儿童卫生奶”的使用者,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关注,《莱斯利画报》也逐渐被许多人所瞩目。1878年10月29日,《纽约时报》以《这些家伙应该挨揍》为题,严词斥责官商勾结、用“泔水奶”毒害婴儿的勾当,并给图奥梅伊起了“泔水图奥梅伊”的“美称”。
  1887年5月2日,“泔水奶”最大的保护伞“泔水图奥梅伊”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次日,《纽约时报》第8版刊出《这家伙终于完蛋了》的文章,呼吁各界人士“加把劲”。
  在各界的不懈推动下,19世纪末,巴氏杀菌法终于在纽约乳业中普及,1906年,《食品与药品卫生法》生效,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总算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此时距“泔水奶”事件被正式曝光,已过了48年。然而数以千万计无辜夭折婴儿的生命,却再也无法挽回,甚至不能惩处责任人,还他们以应有的公道。150年前的“毒牛奶”公案,留下了永难弥补的遗憾。
  (摘自《环球时报》 陶勇/文2008年10月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