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本报特开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新跨越”专栏,供各地学习借鉴。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温州500多家工商企业逆势而上,将总额6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农业,并将工业化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带进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一股股强劲活水,谱写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曲曲优美乐章。
干实业的老板转身做“农民”
温州巨科电气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胜芳,做惯了电气开关和电子配件制造,去年初却突然调头转身做起了“农民”,投资500万元接手了一家养猪场,开始养猪;今年又成立楠源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永嘉开发了近千亩茶园,同时种植枇杷林和水蜜桃林。
吸引黄胜芳转身的,是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农业潜在的巨大效益。黄胜芳说,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在制造业方面投入已很多,加上近期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一些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介绍说,他去年盘下的养猪场,第一年产生的效益就和等额的制造业投入产生的效益持平,今年新开发的茶园又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效益。“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细分、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投资农业有相当不错的收益。像我目前种植的500亩枇杷林,等到全面投产,一年大概会有100万元的收入,这还不算开发‘采摘乐’带来的收入。和制造业相比,农业的产出也相对稳定。”
黄胜芳仅仅是温州市众多转身做农民的企业老板之一。目前,温州市累计有500多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资金总额达60多亿元,而且投资农业的企业数正以每年上百家的速度增长。
注入农业的不仅仅是资金
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带去的除了资金,还有工业化的经营理念。温州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原来从事服装行业,近年来开始从事畜产品开发,把工业连锁经营的做法引入农业,在温州市区开了20多家美福食品店,统一装修、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等,让“美福烤鸭,香飘万家”的品牌家喻户晓。在浙江三农投资有限公司,葳菜、细木耳等当地农产品经过一系列精加工和包装,然后打上自己的牌子,市场售价比其他同类产品高两三倍。(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从物流行业转向农产品加工的温州东瓯食品有限公司,引进现代化食品加工工艺,将“爽康”系列卤制品打进了全省各大超市,覆盖了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
在工业化理念的指引下,由工商企业投资的农业,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产、经营的“神话”。“我们从事农产品加工行业之前,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科学的发展设计,从而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性。”东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晓东告诉记者,他们在开发每一个新产品之前都会进行市场调查,为产品打开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工商企业找到了反哺农业好途径
2007年2月8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森马集团有限公司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龙头村签署了共建瓯柑基地的协议:森马集团向龙头村村民租用土地191.3亩,租金每亩每年450元,租期20年;基地建立后,除聘请科技、管理人员外,瓯柑的日常种植、管理和采摘等均以雇用龙头村村民为主;基地见效后,企业将每年提取5万元,扶助龙头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龙头村系温州西部经济欠发达村。村党支部书记季启华告诉记者,森马集团此举对龙头村意义重大。目前,村民们已拿到了前10年总额达86万元的土地租金,不少村民已被雇用参与基地前期建设。基地全面投建后,全村留守的100多个劳动力将都被雇用。“等到投产后,村级经济有了稳定来源,我们计划把龙头村打造成农家乐基地,那时候,村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表示,通过基地建设,增加企业收益,提高农民收入,帮助村集体经济摆脱困境,改变了以往简单的给钱扶贫方式,“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好途径。”到目前为止,森马集团已在土地租金、基础设施、生产用具等方面投入了近700万元资金。
农业吸引工商企业“魅力”无穷
温州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和影响比较大,加上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投资环境欠佳,工商企业近年来投资农业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农副产品粗加工等相对短平快的行业,投资设施农业和投资农业研发的项目不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温州市农业局局长方勇军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善于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设施农业开发、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增加对农业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积极引导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之路,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创造条件。同时,加快效益农业发展,不断提升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业吸引工商企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