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诉:张荣宗 记录:周 芸
今年是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张荣宗的儿子专门为父亲放大了一幅珍藏多年的合影。那幅照片是1978年张荣宗参加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时和所有代表一起,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张荣宗研究成功的“开发黄土丘陵快速熟化”的技术被评上了科学大会奖,这是衢州第一次获得全国科技类大奖。这一年也成了转折的一年,过去只在航埠沿江等地种植的柑橘,在全县得到了推广,之后衢州成了全国有名的柑橘之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回想起30年前的那次盛会,闭幕式上郭沫若《科学的春天》里的句子,还萦绕在我的耳边,后来人们说那篇文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解放的宣言,象征着一个科技新时代的来临。
那个春天,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中国
当时,全国基础研究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人很少,整个浙江就我和台州的一位同志。为了准备参会的材料,我们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还请省科委的同志帮我们把关,共11页的材料反复修改了10多次。
会议开了近半个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还清楚地记得开幕式当天的情景,我坐在第19排,听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讲话,非常鼓舞人心。不过,最让我震撼的是一部美国科教电影《未来世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会下棋的机器人,还看到了可视电话(那时我们国家连无线电话都很少)等先进技术,这让封闭了10年的我们大开眼界。
1978年的那个春天,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的确是一个春天;对历经10年苦难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春天。很多人评价,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不仅解放了知识分子,也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年浩劫,我觉得不能“闲”下来
1958年,衢县(当时归辖于金华地区,称衢县)就有科所了,在全国来说是比较早的。那时的农科所是和农技校、农场合在一起的,一套班子管理。我是农技校的副校长。
1962年,我被抽调去中央编中等农校教材。1965年回到了衢县农科所任所长。第二年,“文革”就开始了,农科所处于半瘫痪状态。后来,我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在那里呆了3年,直到1972年底才回到农科所。这期间,我觉得不能再这样闲下去,就和农科所的同事们开始研究黄土丘陵的土壤改良。到了1973年,我们又开始研究土壤高产。后来,我们研究的“开发黄土丘陵快速熟化”技术得到广泛认可,我也应邀参加首届全国科学大会。
科学大会,带来了希望,也开拓了眼界
全国科学大会结束后,整整1个月时间,我都在传达科学大会的精神,为全县的干部和各中学的师生做报告。我还记得报告会场设在体育馆,整个会场挤满了人,当我说起那部美国科教电影里的先进科技时,大家都非常感兴趣。
不久,我被调到了衢县科委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参加科学大会使我打开了视野,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也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便开始组织创办了外语夜班,分日语班、英语班。调查在全国各地的衢县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组织各种联谊会,请他们为家乡献计献策。
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柑橘种植的推广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上。那时候,衢县有耕地70多万亩,黄土丘陵90多万亩。黄土丘陵这种土质缺水,秋旱种不了东西。我们在衢县浮石乡(现为衢江区浮石街道)十三里村搞了农村综合技术开发实验基地。当时挑选浮石乡十三里村是因为那里的土质是红沙土,90%是沙,10%是土,种植困难。从1978年开始,科委在村里推广柑橘种植,每家每户发橘苗。起初,农户都不愿意种,我们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
十三里村柑橘种植成功后,过去一毛不长的浮石乡马路两侧都被种上了柑橘树。随之整个衢县地区柑橘种植面积飞速增长,30年后的今天,衢州已成了全国有名的柑橘之乡。
几十年来,有成果也有遗憾
柑橘种植得到推广后,我们想到了柑橘加工的问题。1984年,我们向国家申请柑橘种植、运输、加工利用的项目,获得了批准。当时,国家给我们和台州黄岩两地拨款250万元,作为研究的经费,我们衢县占了130万元。
1984年,我们创办了研究柑橘加工的“中试验厂”,厂房有2000多平方米,研究橘皮榨油、橘子罐头、橘子饮料等20多个产品。连续干了3年,直到1987年我退休。
那时的橘子销路非常好,不少人觉得不需要研究柑橘的加工,那个试验厂后来也转做其他生产了。如果那个厂一直办下来,说不定现在就不存在卖橘难的问题了。如今,我已经84岁了,回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有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