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传奇人生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台塑大王”王永庆因心肺衰竭在美国病逝,享年93岁。
  在台湾和世界化工行业,王永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他白手起家,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工业的前50名。
  在贫苦中长大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一个叫“情人谷”的地方。那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家家靠种茶为生,虽然天天劳碌,却只能勉强度日。有一个小故事最能说明他们当时的状况:那时王家贫穷,炒菜时放不起油,可不放油的菜根本不好吃,因此每次炒菜,王永庆的母亲都只放一滴半滴油,全家都知道,那是“骗骗锅”的,却也必须连人一起“骗”过。
  7岁家里人送他去读书开始,他每次的成绩都是班级后十名的,所有的暑假作业,也都是在返校的最后一天完成的。个中原因都在于那时的王永庆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赚钱补贴家用。
  15岁那年,他毅然决定独自出去闯荡。他来到嘉义县,先是在别人的米店做工,而后在16岁的时候开米店。
  那时,王永庆敏锐地认识到了成功经营的关键之处——服务。他的米总是比别人的要干净,因为每担米他都要挑选过,他率先提出送货上门,同时记下客户的地址、家里的人口,甚至还有发薪水的日期,因为如此他便能准确地在客户需要米、又有钱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样一个早期的数据库系统,使王永庆的米店生意蒸蒸日上。这段经历帮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商经验,也促成了其日后创办台塑。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
  王永庆30岁时,也是日本战败退出台湾的时候。台湾制定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其中将玻璃、纺织、塑料原料、水泥等行业列为重点支援行业,可获得美国的工业援助资金。
  当时的王永庆连“塑料”两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政府找到当时来申请制造轮胎的王永庆开塑料厂。王永庆后来回忆时,还常念叨:“我是被糊里糊涂地骗到这行来的。”
  1957年3月,台塑工厂建成投产,当时王永庆生产的塑胶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薄膜,再制成雨衣之类的日用品,但由于品质不过关,那些雨衣一穿就破,以至于当时的台湾人认为化学品都是骗人的。由此带来的严重连锁反应是,王永庆工厂生产的PVC粉,10个月都卖不出1吨,库存堆积如山。
  这时,有人为他指点迷津——建议王永庆开拓海外市场。1958年,王永庆的工厂扩产1倍多,到1960年,王永庆终于建成了月产1200吨塑胶原料的工厂规模,加上台湾廉价的劳动力,台塑初具国际竞争力。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到1978年,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一举奠定了台塑在世界上的地位。
  1980年,王永庆进军美国。到2001年,王永庆在美国建立了3个石化原料厂和11个下游加工厂。此时,王永庆最早建立的南亚塑胶公司也一举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二次加工厂。
  独创王氏管理方法
  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
  王永庆在总结台塑企业
  的发展过程时说:“如果台
  湾不是幅员如此狭窄,发展
  经济深为缺乏资源所苦,台
  塑企业可以不必这样辛苦地致力于谋求合理化经营就能求得生存及发展的话,我们是否能做到今天的PVC塑胶粉粒及其他二次加工均达世界第一,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他又说:“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经济先进国家会发源于温带国家,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气候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难,这就是压力条件之一。日本工业发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产生的,这也是压力所促成的。”
  事实的确如此。台塑企业能发展至年营业额逾千亿元的规模,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压力逼迫下,一步一步艰苦走出来的。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10月1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