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县齐贤镇梅林村村民顾康泉的养猪场内,每头母猪的猪栏上方,都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详细记载着生产母猪的品种、配种时间、预产期、产仔次数等相关信息。这就是老顾为每头母猪建立的“生育档案”。可别小瞧了这份“生育档案”,那是老顾的养殖秘招。
提起建立母猪“生育档案”的初衷,顾康泉说:“要想提高养猪效益,就必须狠抓精细化管理。”但这一理念的形成,顾康泉说自己付出了不少代价。养猪初期,顾康泉对母猪的生产期全凭估测,造成了较大损失。有一年冬天,一头母猪快要产崽了,但由于他错算了预产期,没有及时准备,等发现时,一窝12头猪崽都冻死了。
为了准确掌握母猪的生产期、健康状况及免疫效果等情况,顾康泉根据母猪生产周期120-130天的时间规律,给每头母猪分别建立了“生育档案”。“每头母猪什么时间该加强营养,生产能力如何……参照这块黑板上的记录,我一切了如指掌。”顾康泉笑着说。
更让老顾高兴的是,“生育档案”还让他摸索出了母猪的一些生产规律。比如,如果一头母猪配种后20天左右仍有发情表现,表示配种可能失败,若继续加大饲料喂养,会致使母猪体型肥胖,直接影响到下次配种效果;在母猪预产期前20天左右提高饲料喂养质量和数量,产出仔猪硕壮而均匀,等等。“这些技巧都离不开那块小黑板,好记性不如‘滥笔头’。”顾康泉说。 (陈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