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辉“温州早茶有上市早这一独特的优势,但要做大温州茶业,还得从夏秋茶的开发利用上寻找突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像温州这样依山傍海的地区,就要发展特色农业,在规模经营上创新求突破,念好‘山海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日前,温州市农业局局长方勇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番话。
一说起温州特色农业,方勇军如数家珍。第三届中国(温州)特色农博会将于11月20日开幕。方勇军说:“这届农博会既是对温州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展示,又是同一地区的企业和产品集中在一起,整体推介地域特色农业。立地条件决定温州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特色农业之路。发展特色农业,就得从特色主导产品上找到突破口,从土地流转上追求规模化。早茶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既有特色,又有产业规模。”
对于土地流转,方勇军谈了新的思路。他认为,温州应该在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土地流转中有所创新和突破,要从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有利于主导产业上规模,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土地向各类专业户和新兴农业主体集中,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瑞安市飞云街道种粮大户陈庆福的一块早稻田,今年亩产达624.9公斤,创下了全省单产最高纪录,被省政府和省农业厅领导作为高产样本推广。他说,“温州的自然禀赋条件决定难以有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就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同时,要从‘三大粮仓’上寻求粮食安全途径,一个是地方粮仓,一个是流动粮仓(指市场),还有一个是天下粮仓(指异地种粮)。通过科技和‘三大粮仓‘的支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如果温州的粮食生产指标能调减10%,就能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腾挪出空间,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赢得时机;当粮食紧张时,调减的土地可再恢复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