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勤
正值秋收冬种时,衢州的广大农民迎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春风,又在忙着播撒希望的种子。
自古多山、遍地黄土、曾经十年九旱的衢州,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当地干群的辛勤耕耘,如今已精彩转身,成为镶嵌在浙西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衢州农民收入已从1978年的132元增至2007年的6071元。作为浙江绿色农产品的大本营之一,其出产的柑桔、生猪、茶叶、食用菌、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全国闻名。在改革开放30周年大庆之际,衢州又添喜事,将在家门口举办首届华东农博会。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来衢州是怎样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奇迹的?衢州农业又走过了怎样一段不断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最近,本报记者走进衢州,近距离探寻奇迹背后的故事。
与黄土丘陵“斗法”
——10年种上50万亩桔果
一到衢州农村,我们就被眼前郁郁葱葱的桔林所吸引,阵阵桔香飘来,真有点羡慕桔农能常年置身这片绿色中。听市里的柑桔专家介绍,目前衢州市已形成连绵3.6万公顷的桔海,是全国最大的红壤丘陵柑桔商品基地。
然而,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桔海掩映下的这片黄土丘陵,却曾经是桔乡群众的伤心地。衢州有黄土丘陵面积483万多亩,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当地农民说,黄土地因为土质差又缺水,以前一直杂草丛生,后来尝试种过油茶、泡桐等,都不行,最后只能种了马尾松,当柴烧。
1985年,是值得衢州农民纪念的一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向黄土丘陵挑战,奏响了向效益农业进发的序曲。吕富周当年是常山县农业局的副局长,他说,到了80年代,各地粮食大丰收,调整单一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非常迫切。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发展衢州传统产业柑桔成为首选。市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原站长黄国善说,1985年衢州建市,当年秋,衢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丘陵桔园,在20世纪末建成50万亩、产量50万吨的柑桔商品基地的重大决策。
力推这一战略性工程的衢州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谢高华回忆说,在作出这一决定前,黄土丘陵种桔的技术难题已经突破,试点也已获得成功,并且建立了苗木基地,为鼓励农民在黄土丘陵上种桔,市里实行了“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谁开谁种,谁种谁收,定额上交,允许转包,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力度可以说非常大,还发放贴息贷款,开放柑桔市场,发展柑桔加工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丘陵种桔的积极性。1986年就有4万多户农民承包荒山丘陵2.45万公顷,种上了柑桔。
黄土丘陵逐渐换上了绿装,但缺水的问题仍然突出。1990年元旦,被称为“江南红旗渠”的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动工兴建。这一工程的建成,使衢南数十万亩农田解了“渴”,25万亩黄土丘陵得以进一步开发。1994年,衢州市红壤丘陵桔园面积已达37万亩,遍布5县(市)1区128个乡镇2346个行政村。至1995年,全市柑桔产量和面积已分别达到50.07万吨和50.25万亩,提前五年实现目标。1999年,全市柑桔产量上升到62.06万吨,农民人均收入增至2860元,“若要富,种桔树”的民谚在当时流传。
柑桔在丘陵大面积种植的成功,还催生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1999年,该市建成板栗、杨梅、猕猴桃、黄花梨、水蜜桃等果园9.5万亩。
与“模糊农业”较劲
——“五调”调出19个特产之乡
“你看,这些都是运食用菌菌袋的车,我们县有将近1万农民在外地种菇,现采现卖,效益很好。”在中国黑木耳之乡、金针菇之乡开化,同行的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维良兴奋地说。食用菌这一朝阳产业,去年让开化菇农净收入3.1亿元。
除了开化的食用菌、龙顶名茶,衢州各县也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常山的胡柚、油茶,龙游的富硒大米、黄花梨,江山的蜂蜜、猕猴桃,衢江的生猪、椪柑,柯城的柑桔、特禽等。而且其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于前列。“改革开放30年来,衢州农业最大的亮点就是特色发展。”衢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奇迹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种什么怎么种,多是凭感觉,因此和不少地方一样,衢州也曾出现过样样农产品都有一点,样样都只有一点点;农民年年种,产品卖难时时有的情况。为改变这一状况,经过市场历练的政府和农民逐渐从产业雷同的“模糊农业”向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农业转变,因地制宜把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技术调新、机制调活、效益调高,涌现了“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胡柚之乡”等19个“中国特产之乡”,其中常山的胡柚现在年产值有2亿多元,已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特色农业的培育,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和品牌战略的实施。衢州因此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步好棋。黄国善清楚地记得,90年代中后期,柑桔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销售形势开始严峻,市委、市政府及时作出实施标准化生产,创柑桔名牌战略决策。1996年,《常山胡柚》、《一品红椪柑》等省级地方标准先后发布,并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了“一品红”、“天子”等柑桔品牌,柑桔的包装、加工、营销等随即跟上。一系列超前的举措,使衢州柑桔的市场价格立马提高15%左右。“天子胡柚”依靠品牌,还成为我省第一个打进北京、上海超市的水果。
科技成为特色农业最大的支撑。1999年,衢州再度把柑桔这篇文章做精,全面推广柑桔“三疏一改”技术。时任市委书记的茅临生亲自担任这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组长。“三疏一改,效果非常好,桔树的寿命延长了,果品质量提高了,还解决了大小年的问题。”衢州市衢江耀飞柑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耀飞深有体会地说。这项以提升柑桔品质为中心的技术大面积推广,使衢州柑桔产业之路走得更加坚实。
近年来,衢州市又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按国际标准抓提升,突出服务抓提升。目前该市已出现柑桔、畜禽、粮油、竹木、食用菌、蜂产品、蔬菜、名优茶、水产等9大特色产业“九龙兴农”的局面,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其中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5%以上。
与青山秀水“合作”
——打响绿色农业品牌
在衢江区莲花镇上余村4公里外的僻静之处,有一块树林茂密、三面环水、占地400亩的林地,独享这一“世外桃源”的,就是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一群群欢快的林地鸡。因为有着与青山秀水的这段“合作”,加之严格的生产工艺,不老神鸡“飞”得越来越高。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国明说,目前他们已在25个省(区、市)、160多个城市设立了600多家专卖店,年配送、销售禽类1000多万羽。
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食品的备受青睐,也为衢州农业带来了机遇。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70.9%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级以上,是浙江省唯一一个饮用水质达国家一级地表水的地区。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成为衢州农业的又一升级之举。
大力推广肥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和农业投入品监管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到2007年底,该市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2个、面积73万亩,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7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199个;省级名牌产品25个,著名商标23个、证明商标4个。
在去年举办的第五届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上,衢州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追捧,有4.9亿元的农产品被客商订走,上海市民花了415万元“争抢”衢州农产品。
衢州的青山秀水中蕴含的绿色价值正被逐渐开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与“转型升级”接轨
——农业多功能开发多产业延伸
这几年,每到桔果成熟时,衢州的桔海就成了黄金旅游点,吸引了许多城里人蜂拥而至,采摘游玩,体味农家丰收的快乐。桔农们不光种桔、卖桔,还当起了农家乐的业主,不亦乐乎。
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正成为衢州农业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的精彩之举。
衢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雷长林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局面,农民增收正遇到新的问题,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发展瓶颈凸显,衢州农业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必须转型升级,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他说,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增添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培育山区生态休闲农业、丘陵绿色无公害农业、盆地现代高效农业等三个产业带,做强特色绿色农业,挖掘发展潜力,其中柑桔产业将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农技110的服务平台,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狠抓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小区建设,通过精深加工,拉动农民增收;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开展;进一步增强衢州现有的全国柑桔生产加工交易、四省边际粮食加工交易、华东竹木加工交易和“泛长三角”畜禽生产交易四大集散中心的集聚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据悉,11月15日开幕的中国·衢州首届华东农博会上,衢州将有一大批特色绿色农产品闪亮登场,还将开通农技110网上农产品拍卖市场。雷长林说,这是衢州农业的一次大展示,是在家门口向衢州百姓汇报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成果,他们将通过这一平台,加强宣传、交流和合作,努力把衢州打造成高效生态农业高地。
30年改革创新,30年顽强拼搏,30年辉煌再续。发挥特色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衢州正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征途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