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红了。
衢州的桔农也乐了。这是创业的欢乐,这是创新的喜悦。
一批批客商、一辆辆货车把数亿斤红里透金、甜中带鲜的柑桔运出衢州,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衢桔千年红,椪柑万里香”。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好雨,衢州人民不屈不挠,创业创新,培育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柑桔产业。30年来,衢州市柑桔种植面积从2万余亩发展到50多万亩,产量从不足3000吨增长到76万吨。柑桔业已成为衢州市柯城区和衢江区的农业支柱产业。2006年,柯城区还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柑桔产业带建设示范县,种桔收入占农业收入的70%。
两位全国劳模:
一个种桔,一个砍桔——都是创新
丰老五,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80年代,他因开辟荒山种桔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那个时候,丰老五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夜晚天黑,没有电筒,便举着火把去开荒种桔。他至今记忆忧新,1981年,衢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委出台了荒山开发政策,规定谁开发谁受益,鼓励农民发展自留桔致富。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1981至1983年间,丰老五一个人开辟荒山,种了48亩柑桔。
1984年,柑桔购销体制实行改革,取消派购,价格放开,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衢州市种桔4万余亩。次年,衢州建市,制订了建设50万亩柑桔基地的规划。
改革开放的前15年,衢州实现了柑桔产业以丘陵开发为特征的第一次跨越,全市新增桔园45万亩。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昔日种下的小桔苗已成林成园,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可随之而来的是桔园光照不足、不利通风,致使柑桔品质开始开降。在已解决温饱,追求生活品质的年代,品质下降就意味着柑桔销路受阻和效益不高。
面对这一问题,时任航埠镇副镇长的柑桔栽培专家方培林提出了“疏树、疏枝、疏果和改良土壤、改善水利” 的技术,受到时任衢州市委书记的茅临生副省长高度重视,市里决定在全市推广该项技术。
要农民把盛产期的桔树砍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农业部门为此建起了示范点,把成效做给农民看。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砍了桔树,每亩由78株减到40株,不但产量没有下降,还提高了质量。
但是,好事多磨。在衢州柑桔面临转型升级的当口,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省长吕祖善当即表示,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从省长基金中拨出专款,用于以“三疏两改”为主要手段的柑桔品质提升工程。两年多过去了,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衢州市共建成示范点38个,改造桔园8000亩。示范点优质果率达95%以上,比常规桔园高近20%;亩产3000公斤左右,比常规桔园高700公斤。桔农每亩增收1120元。2007年,衢州柯城区选送的柑桔获浙江农业吉尼斯柑桔擂台赛一等奖。方培林因推行“三疏两改”技术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眼下,柑桔品质提升工程正引领着衢州柑桔产业实现第二次跨越。
两代农技员:
一代增肥,一代减肥——都在进步
科技的进步,始终贯穿于衢州柑桔产业的发展。
黄国善,1989年被衢州市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改进低丘红壤种桔技术,推动了柑桔产业的发展,让衢州这一片柑桔生态次适宜区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柑桔产业带。
说到当年开荒种桔的情况,农技人员清楚地记得,为了使贫瘠的黄土有足够的养分支撑树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增用化肥。随着化肥用量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了,土壤养分失调了,柑桔质量和环境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江山代有人才出,在老一辈的提携下,新一代农技人员发起了以减肥减药、科学施肥为核心的技术革新。他们通过测土配方,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状况,按不同区域的需肥特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有针对性地补充桔树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给,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实现柑桔生产的生态和高效。
如今,衢江区作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把为柑桔量身定做“营养餐”作为一项农业主推技术。他们通过免费测土、发放施肥建议卡、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等方式,让桔农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测土配方专用肥。衢江区高家镇段家村的千亩柑桔示范片通过加大有机肥料投入、少用化肥、改用配方肥等技术的应用,按柑桔生长结果规律供给养分,有效地改良了示范基地土壤。这一技术的运用,三年来共为桔农节省化肥2500多吨,增收2500余万元。
两类桔农:一方托管,一方接盘——都能受益
做好桔园的管护,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合算的事,是农业部门始终挂在心上的事。于是,衢州柑桔产业的植保服务队诞生了。将桔园委托给植保服务队管理,自己外出务工,成了部分衢州桔农时髦的选择。
衢江区高家镇段家村植保和销售专业服务队不但管理桔园,还带领村民抱团拓市,这一模式被称为“段家模式”。该村服务队由14名经验丰富的桔农组成,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桔园统一施肥、治虫、灌溉、除草和柑桔的销售。目前,已有34户村民自愿将部分桔园委托给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以每年每株桔树10元的标准向桔农收取服务费,柑桔的收益则全部归桔农。
专业化的服务,提升了桔园管理质量和柑桔产量。以往,段家村柑桔年产量在150万公斤左右,在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带动下,该村柑桔产量达200万公斤,增产约30%,柑桔平均售价也因质量提高而增长了20%。
村民将桔园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管理,不仅连片治虫、灌溉效果比分散作业好,还加快了农机化推广的步伐,村民省心省力,方便了外出务工。这样做,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衢江区农业局局长江永华告诉记者,衢江区正在大力推广“段家模式”。
站在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上,柯城区农业局长崔成志提出,要适度调减种植面积,适量更新品种,实现差异化竞争;衢江区农业局长江永华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缓解柑桔卖难。衢州柑桔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正迈开大步,向着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