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成就展示

发展循环农业谱写新曲

  沼液、沼渣、畜禽粪便,还有空闲的胡柚加工厂房,这些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和闲置房,如今成了常山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而这一可喜的变化,来自于发展循环农业的结果。
  近年来,常山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地解决了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低的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了当地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高,并探索出了一套农牧结合和“柚—菇”错季生产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模式一
农牧结合发展
  眼下正值柚黄丰收时,走进常山太公山胡柚基地,只见“白鹭飞翔,金果桂枝”。据基地负责人介绍,今年这里的胡柚不仅丰产,而且效益更好于往年,每公斤可卖到2.4元左右,高出市场平均价1.2元。这主要得益于果园用了沼液、沼渣。2003年开始基地尝试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使用,每年不仅丰产,而且还节省生产成本。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一年就可为基地节本200元/亩。沼液、沼渣由基地的小型养猪场提供,解决了养殖排泄物的污染问题,改变了猪场“脏、乱、差”的环境,促进了母猪产仔率的提高,生猪得病率的减少。
  据常山农业局农艺师吴文明介绍,胡柚果园用上了沼液、沼渣后,增强了树势、抗冻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了挂果率,果品质量得到提升。
  常山素有“中国胡柚之乡”的美誉,截止目前,胡柚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年产量达13.5万吨,年产值达2亿多元,占该县农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带动农民人均增收700元。同时,畜牧养殖业近几年也发展迅速,目前,生猪饲养量达32万头,家禽400万羽,年产值达1.9亿元,畜牧业已
  成为该县又一大优势特色主
  导产业,在农业生产和
  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了解,为促进两大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双丰收,按省政府提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该县把胡柚拳头产业与生猪养殖业有机结合,走上了农牧结合发展之路,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排泄物污染问题,而且还解决了胡柚种植因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胡柚品质下降的问题。
  模式二
“柚—菇”错季生产
  常山胡柚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胡柚加工业的壮大,目前该县共有150家胡柚销售企业,拥有标准化厂房150座,面积30万平方米,但胡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半年赚钱,半年休闲”的状态。空闲的厂房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收入,而且还得雇人看管,生产资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而常山食用菌生产起步早,发展势头猛,区域优势明显,是现阶段该县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秀珍菇是该县食用菌种植的主栽品种,近年来,随着市场售价的攀升,栽培规模迅速扩大,然而,要建设标准化菇房,资金投入比较大,产业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为了促进该产业持续发展,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在认真分析胡柚加工厂房结构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柚—菇”结合种植模式。
  所 谓 的“柚—菇”结合种植模式就是将胡柚加工企业的闲置厂房,通过简单的技术改造,适应秀珍菇的栽培,实现胡柚加工和秀珍菇栽培的错时生产,充分提高胡柚加工厂房的利用率。该模式于2007年试点成功后,2008年在青石镇胡柚加工企业中进一步推广实施,已发展秀珍菇30多万袋。
  据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兴良介绍,“柚—菇”结合种植模式,成本低、见效快,适合在本县全面推广,如果在闲置期充分利用30多万平方米的胡柚加工厂房,就可栽培秀珍菇3000万袋以上,可增加纯收入3000多万元,并能解决农村的大量闲散劳动力,节约了土地及菇房的资金投入。应用这一模式一方面可利用农、林、副产品下脚料生产秀珍菇,变废为宝,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可利用秀珍菇废菌渣作为胡柚种植的优质有机肥料,不仅改良了土壤,保护了环境,而且促进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