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缙云,人们自然会想到仙都美景。殊不知,这片拥有1503平方公里县域面积的浙中南腹地,让人忘不了的不仅仅是仙都的美景,还有那些回味无穷的农副土特产品。
农村改革三十年来,勤劳智慧的缙云人唱着结构调整曲,奔向致富小康路。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助农增收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赢得了“中国麻鸭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的美誉。特别是近年来,缙云县实施“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培育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等举措,内联基地农户,外拓农产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逐渐形成了茶叶、畜禽、蚕桑、高山茭白等一批特色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家,组建了6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联结生产基地15万亩,已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8个,拥有省著名农产品商标1个,先后获得省农博会金奖60个。
情系茶园强产业
对于丽水的茶叶,人们可以报出许多名品,因为几乎是一县一品。虽说在茶业上缙云是后起之秀,但其发展势头毫不逊色于周边县(市)。有骄人的业绩为证:近几年,缙云的茶园面积从2万多亩发展到4.2万多亩,茶叶年产值近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茶业基本完成转型升级,从生产炒青、烘青等大宗茶,到全部改产名优茶;茶叶品牌由杂乱多到统一,并叫响了“仙都笋峰”品牌……
这一切的背后,无一不折射出一个“情”字。无论是县领导、乡镇干部,还是职能部门的农技人员,为了做大缙云茶业,不知对茶园、茶农倾注了多少心血。制订产业规划、引进种植技术、改造低产茶园、研制加工新品、提升炒制加工水平、设计品牌包装、策划营销方案、整合宣传品牌等各个环节上,都留下了创新创业者的足迹。有人戏称,"仙都笋峰"是集万宠千爱于一身。
提升茶业,技术力量不足,怎么办?向高校科研机构借脑发展。今年,该县与中国农科院茶叶发展研究所正式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一批科技特派员长期指导该县茶叶产业发展,为缙云茶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茶园分散经营,品牌如何整合?政府牵头,农业部门动手,帮助农民组建茶叶合作社和茶叶产业协会,创办茶叶交易市场,并严格把好品质关,统一使用“仙都笋峰”品牌。
在政府的强大推动下,适宜茶叶生产的乡村都抓紧订规划,搞论证,全力以赴发展茶叶产业。如东方镇麻辽村,发展茶园350多亩,2007年,全村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达75%以上,当年全村茶叶总产值达150万元,平均亩产值4687元,茶叶单项人均收入达2798元。2007年该县从事茶叶一、二、三产的有4万多人,收入14116万元,人均3491元。
有付出就有回报。如今,缙云县已有5家单位的近2000亩茶叶基地通过了有机茶认证,有3家单位的2800亩茶叶基地通过了无公害茶认证,“仙都笋峰”牌茶叶已多次摘得国内外金奖。
高山茭白富山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缙云人深谙此理。该县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高山园地,做起了种植高山茭白的文章。县农业局通过调研,将目光锁定在地处缙云县东南角,海拔860米以上的大洋镇。
大洋镇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农业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山条件,构成了气候温和、夏季凉爽(年平均气温13.5℃)、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等生态特点,如果把水稻改种茭白,正好能将高山冷水田种水稻的劣势转化为茭白利用优势。于是,缙云农民又唱起高山农业调整曲,县农业局和大洋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改种茭白,推广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生产,并注册了“山啦牌”商标,成立了缙云县大洋山啦蔬果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抓质量、打品牌、促营销。
今年全镇种植茭白6000亩,产量达1.35万吨,平均亩产2250公斤,亩产值7200元。其中,通过蔬果公司就营销高山茭白6800吨,占全镇的一半以上。种茭农民平均年销售额达到4300元,比上年增收600元。农民王树光、王高丁等两个种茭大户,今年的家庭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潘振辉、潘子仁两位营销大户,今年的年收入分别达4.5万元和3.6万元。
独领风骚“仙都茧”
受国际丝绸行情、农村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响,近两年,我省的蚕业景气度并不高,但缙云蚕业却是独领风骚,充满一片生机。或许是“内强基础抓质量,合作共赢谋发展”,是其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所在。
近年来,该县蚕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化服务,加大投入,内强基础,并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仙都茧”优质品牌。在建好蚕桑基地,围绕特色服务,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截止目前,全县已累计拥有桑园4.67万亩,有16个乡镇的1.3万户农民从事种桑养蚕,年饲养蚕种6万多张,茧产量达4.5万担,综合产值超过6000多万元。蚕茧质量位居全省前2位,在全国名列前茅,产业规模处浙南首位。其所产蚕茧以茧色洁白、大小匀称、茧层厚、上车率高、茧丝长、解舒好而闻名省内外。县蚕业丝绸有限公司在2008年还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当然,这一切得益于改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完善蚕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当地蚕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蚕业规模,缙云县成立了蚕业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担负着全县蚕业生产、技术推广和蚕茧收烘的重要任务,是全县目前唯一一家拥有鲜茧收烘经营资格的企业,也是政府赋予全行业管理职能的机构。2002年,缙云县又成立了蚕业合作社,县蚕业合作社紧紧围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方针,积极吸纳蚕农入社参股,以蚕农为主体,以公司为依托,是一个蚕农社员共同参与、自愿联合、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在生产、技术、资金、信息、购销等方面全面实行互助合作。合作社现有社员3273户,入社股金95万元,下设3个合作小组,年销售额2700多万元,近三年累计返利60多万元,平均每年返利20万元,是目前全省连结农户最多、规模最大的合作社之一。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茧丝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今年,缙云县政府及时拿出80多万元稳定基金补助蚕农,帮助蚕农渡难关。或许,正是这些情系蚕农的举措,使缙云蚕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缙云的特色产业远不止这三个,记者只是粗线条作了一些勾勒,愿更多关心缙云的人们,不妨到缙云走走看看,或许你也会发出同样的感叹:“仙都真美,缙云的农特产品味道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