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个“保姆”和500亩桔树

  见习记者 陈卫梁
  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的桔农都亲切地称她为“保姆”,她精心呵护的并不是幼儿园的小宝贝,而是这个乡的柑桔树。经她的创新栽培、科学管理,500多亩柑桔的优质果率提高了20%,亩均产量增加了103公斤,而且桔子比以前好卖多了。
  她,就是省农业厅经作局派驻在华墅乡的科技特派员周慧芬。
  2005年5月,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周慧芬第一次来到华墅乡,眼前的状况着实让她吃了一惊。这是一个柑桔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栽培简单、管理落后,出现了柑桔质量、销售渠道、销售价格和农民收入“四无保证”的现象。“你是省里来的同志吧,帮我们看看怎么才能让桔子卖出个好价钱呀!”桔农吕洋根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周慧芬。“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创新,以低效桔园的改造作为突破口。”通过走访农户和市场调研,周慧芬与乡政府一起制定了华墅乡柑桔产业发展规划,并大力推广以柑桔大枝修剪、“三疏一改”和完熟采收等为主要内容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事情远没有周慧芬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改造时,桔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桔农李远征说:“当时大家认为对大枝进行修剪,挖掉一些过密的桔树,会减少产量;如果增加施肥次数,会增加生产成本,想想看不划算。”为了改变村民的观念,周慧芬请来了省柑桔研究所的徐建国研究员等专家给他们上课,带着一些种植户去省内其他柑桔园参观学习,买来光盘让农民了解最新生产技术,还通过帮扶单位采取新苗资金补助的方式鼓励桔农改造老果园。桔农杨海平对记者说:“只要和柑桔有关的事情找她,准能帮你解决,我们乡里的人都叫她‘柑桔保姆’。”
  一年后变化出来了。全乡经过改造的500多亩柑桔的外观明显改善,优质果率达到了95%以上,比常规桔园提高20%;平均亩产2582公斤,比常规桔园高出103公斤。
  种出了好桔子,还得在营销手段上创新,把桔子销出去。周慧芬和乡领导带领种植大户、返销大户赴临海市涌泉柑桔产业合作社参观学习,回来后马上成立了华墅乡后王畈柑桔专业合作社,申请了“王后”柑桔品牌,统一制作了包装箱袋,促使柑桔产业走上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2006年,衢州市柑桔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1.1元,后王畈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柑桔收购价为1.5元,精品包装后能买到3元;在年底举办的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这个合作社的柑桔更以每公斤7.5元的价格,被争购一空。
  经周慧芬牵线搭桥,华墅乡先后申请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在2007年省农博会上,王后牌 柑获得金奖。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华墅乡柑桔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目前,周慧芬在华墅乡刘畈村的50亩连片土地上试种特早熟蜜桔。她告诉记者,如果种植效果好,将会向桔农推广。“增加一些其他品种,能延长柑桔的销售周期,到时候桔农的腰包会更鼓。”
  3年多科技特派员的经历,让周慧芬成了华墅乡桔农眼中的“柑桔保姆”。她先后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面对荣誉,她淡淡地说:“柑桔增产、桔农增收,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