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专题报道

农村

  农业

农民
——我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下)
本报记者 金茹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意见》用了六分之一多的篇幅对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生产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做了详尽表述。日前,记者走访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请他们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作了具体解读。
土地流转要更“快”
  《意见》原文:“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
  解读: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表示,《意见》强调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加快流转,这既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政策依据。
  目前我省农民户均耕地只有2.1亩,有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二三产业,且随着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流转的愿望和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都说明我省推进土地流转的时机已经成熟,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先行一步。
土地流转的“底线”在哪
《意见》原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解读:赵兴泉说,三个不得就是要保护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保护土地承包长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防范流转土地非农化,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底线”。推进土地流转,关键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和管理服务组织,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纠纷调处机制,保护好双方的利益和积极性。同时,落实好农业规模经营配套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解开土地流转结点
《意见》原文:“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
  解读:过去土地流转结点多在接包方,随着产出效益的提高,土地流转的结点已渐渐转到发包方。为解决流出方的后顾无忧,防止失地又失业,增强就业能力,《意见》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强调要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让失地农民有一技之长,能找到工作;并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养老保障,让农民放心把土地流转出去。
土地流转的五种形式
《意见》原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解读:《意见》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第一,明确了土地流转原则,即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这是土地流转的前提;第二,明确了
  土地流转的五种,即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股份合作等,这既有助于流转土地行为的规范,又有助于流转操作的灵活。
土地流转如何管理
  《意见》原文:“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解读:赵兴泉说,要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首先要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对接和引导,建立管理服务组织。可依托县、乡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农经机构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其次要建立流转档案,重点是流转合同档案的管理;三是要规范流转行为,重点是强化土地流转的合同管理;四是完善三个机制,即“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重点保护土地流出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家庭经营要提高集约化水平
《意见》原文:“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解读: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有的地块零碎、生产小规模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怎样才能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大生产主体的规模,使其增强投入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具体方法上一是扩大土地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二是创新农作制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只有加快农业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粗放经营向依靠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变,才能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意见》原文:“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和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解读:发展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培育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新型生产经营重要主体,近年来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意见》把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在建设现代农业的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要加快合作社组建步伐,并进一步提高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不断完善合作体系;二是要推进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规范化水平;三是要充分发挥合作社效用。同时,要加强政策支持,创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发展壮大合作社,有效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组织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水平,引领农民更好走进市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快建设粮食功能区
《意见》原文:“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定高产的粮食生产区块。”
  解读:建设粮食功能区,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现实举措。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说,浙江人多地少,是粮食主销区,客观上要求保持一定的生产量和自给率,抓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就是要抓住我省粮食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设施、重点障碍因子和重点发展方向等,解决制约粮食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粮食功能区作为我省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块,应当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为此,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地力培肥措施,加大土壤培肥力度,普及应用“三新”配套技术等,使标准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田;要广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要创新经营机制,培育种粮大户,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要加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
《意见》原文:“完善粮油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解读:近年来,种粮效益偏低,这是客观现实。朱志泉认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种粮收益。为此,我省将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继续实行种粮大户(含合作社)直补、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鼓励土地流转用于粮食生产等。朱志泉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逐步理顺粮价关系,继续实行水稻政策性保险补助政策,提高种粮大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农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意见》原文:“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解读:《意见》对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水平作了全面系统的表述。应该说,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朱志泉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要按照差异竞争的原则,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一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逐步把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改善品质、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二要延长产业链接,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作为消化初级农产品、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区位优势、乡镇企业基础较好和民间资本充裕投资活跃的优势,积极引导多种主体投资开发产后农业;三要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有机融合,培育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
  要优保劣汰
  《意见》原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块状经济,加快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建设。”
  解读: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强村是指区域内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所占比重大、产业链较健全、经济效益较好,这两年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县、镇、村。2007年我省认定了首批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其中综合强县21个,单项强县88个,强镇(乡)217个。今后将继续做好强县强镇(乡)认定与监测工作,优保劣汰。通过项目扶持、政策倾斜等办法,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村的建设,推动农业区域布局和块状农业经济发展。
农产品入市要可追溯
《意见》原文:“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解读:农产品消费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省农业厅副厅长冯一鹤表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涉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条件下,这些环节有不同的参与者,应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从整个监管过程看,农产品安全管理关键在于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建立质量追溯制度是实现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通过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标识,可迅速确定事故产品、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人,促进生产者和企业增强责任感,让消费者能通过产品标识信息做出知情选择,最终使质量低劣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
  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要长期
《意见》原文:“对鲜活农产品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
  解读:我省绿色通道是2005年2月20日开通的,到2008年9月底,全省已签发各类“绿色通道”通行证(单)522.50万张,其中鲜活农产品产地证明256.65万张,植物检疫证书169.35万张,动物检疫证书96.50万张。今年12月至明年5月31日,我省又专门开避柑橘运输“绿色通道”,对整车装运本省生产柑橘的省内外货运车辆,免费通行本省所有公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