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养猪大户的“第一个”

  本报记者 俞廷尚
  “现在我的养殖场是按照标准的生猪养殖小区设计的。你看!这是配种怀孕母猪猪舍,这是分娩猪舍,这是育肥猪舍……现在养猪跟20年前可大不一样了。”遂昌县新路湾镇胡家村养猪大户汪祥云一手拉着记者,一手指着自己的养猪场自豪地说。
  1962年,因兴建新安江水库,汪祥云从淳安县移民到遂昌县新路湾镇胡家村。改革开放冲破了计划经济的禁锢,市场经济的春潮在农村涌动。1988年,脑筋活络的汪祥云抓住机遇,搭建起草棚开始养猪。仅过了两年,养猪的年收益就达到了2万元。“养猪使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在村里第一个买了黑白电视机,当时到我们家来看电视的人,就像现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样多。”汪祥云说。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养殖户商品化意识增强。1998年,汪祥云把养猪场面积从原来的240平方米扩大到了550平方米,建起了砖结构的养殖场,“猪八戒”住进了“洋房”。每年有200多头生猪出栏,汪祥云都有7万元左右的收入。汪祥云说:“2000年,我建起了设计新颖的三层楼新房,每层面积130平方米,房前还有小花园。这样的房子,在村里我又是第一个。”
  养殖规模的扩大,也给汪祥云带来了困扰——如何在处理好生猪排泄物污染的同时,继续提高养猪效益。汪祥云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养猪业,在村里建起了沼气池,转污为肥,化废为宝,搞起了“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用沼液浇灌茶树,茶叶病虫害少了,品质明显提高,销路更宽了,每年能让我增收上万元。”
  今年,汪祥云又新建了一个养殖场,养殖小区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400多头。“猪八戒”用上了自动饮水器等一些先进设备。“现在我每年收入都稳定在30万元左右,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档次,前两年花20多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子,家电也重新换了一茬,接下来打算到城里去买套房子。”汪祥云说,“今年我让大学毕业的儿子辞掉了建筑公司的工作,跟我一起养猪,把这条致富路越修越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