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弱质农业如何“御寒”

  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从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作为弱质产业,我国农业如何抵御全球危机带来的缕缕寒意?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分析,在粮食连续增产之后,“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能不能稳得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农产品的价格开始出现下跌或波动,由此会影响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入。”
  针对粮食供求出现的新情况,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近期以来,国家先后两次下达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共计3050万吨,其中包括稻谷、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品种,价格与市场持平或略高于市场价。但由于对市场前景保持观望态度,玉米、大豆、稻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购量却没有增加。如何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调动其收粮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张红宇指出,农产品贸易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最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今年更为突出,去年贸易逆差大概是40亿美元左右,今年1~10月,已经突破100多亿美元。
  虽然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但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在困难中我国农业仍然可以抓住多个机遇,可以有多种作为:
  在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的背景下,农资产品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生产成本相应降低,这有利于解决近几年一直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即农资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影响农民增收。在扩大内需的机遇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会。针对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和保护,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另外,应该树立“救加工企业就是救一个行业”的理念,从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而带动农产品销售。
(摘自《半月谈》 董振国 王晓明/文 2008年12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