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农论坛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编辑部行动

写在前面:

  去年底,在省农业厅担任多年领导职务,现供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老领导与本报记者谈起农业现代化。他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及其效应的最大发挥。并且,他把求证这个观点的任务交给记者。于是便有了编辑部的行动。第二天,巧遇省农业厅另一位老领导,记者求教于他。次日,在农民信箱里收到了近几年他收集的有关材料。应该说,对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由远渐近、由粗渐细不断逼近的过程,带有时代和阶段的烙印。要求证这个命题,依记者的水平和能力是有难度的,只能把编辑部所涉猎到的资料分三块整理出要点,并刊登出来,这既是对任务难以完成的一个交待,也是向广大读者的一个求援。于是,我们编发了这个版面。
·编者·
关于农业现代化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现代化置于“四个现代化”目标体系的首位。二是农民的基本出路在于合作化。三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四化”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其他“三化”将失去了稳固的基础而成为空谈。他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江泽民2002年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说法一:坚持发展效益农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1998年,《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开始实施。《纲要》指出,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现代化统筹规划,同步推进。
  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优美。
  说法二:今后五年,我省将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008年,吕祖善省长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5年,我省将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说法三: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
  省政协主席周国富2001年在《求是》杂志题为《“三个代表”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文中说,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是要顺应一二三产业日趋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着力提高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说法四: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代、发达农业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
  中国农大校长(原农业部农研中心主任)柯炳生理解的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
  说法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具备七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农民日报》曾刊文说,农业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其先进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
关于现代农业
温家宝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做好当前“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说法一:发展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万
宝瑞认为,发展现代农业要处理好
四个关系:即要处理好东中西部的关系,处理好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民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处理好外部支持和挖掘农村内部潜力的关系。
  说法二:要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去年底出台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着力强化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见》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支持农户、大中专毕业生等从事现代农业。
  说法三: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
  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不提高农业的效益,农业就没有出路。而保持粮食的供求平衡,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条件。
  说法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
  副省长茅临生在2008年的省委专题学习会上说,我省要突破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升、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制约和困难,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推进农业理念和实践创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推进农业生产关系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创新,推进农业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农业管理创新。
  说法五: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形成内部结构合理、区域布局优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认为,一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三要把发展产后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之举。同时要提升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增强现代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对外开放发展格局。
  说法六:现代农业按建设领域可分为四类。
柯炳生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说:现代农业的四大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四大目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的四大指标是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资源利用率。现代农业的四大共性特征和条件是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
  现代农业按建设领域可分为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加工流通业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
  说法七:培养精兵强将搞现代农业。
  省“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认为,我们要建设现代农业,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第二是必须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农业国家的现代农业经验,学习国外的农场经营模式,学习国外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走现代农业道路,需要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意识、现代农业观念的农业领域佼佼者,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向现代化。
关于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的关系
  2007年1月29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认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意见》说,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说法一: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就是走新型农业工业化路子。
周国富在2005年的全省农村
工作会议上说,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必须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发展、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农产品商品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说法二:现代农业是大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在《如何理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中说,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靠的是高科技投入,闯的是大市场之路,搞的是多功能发展。
  说法三:现代农业是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元春认为,现代农业是新型产
业。它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正在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的一种新型产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和面向全球经济的商品农业;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现代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和高代价的近代农业为鉴,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时代理念。
  说法四: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对现代农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农业发展战略从“产量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升。
  省农办副主任邵峰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的浙江样本》一文中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对现代农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一是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战略从“产量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升;二是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为了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并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区域特色农业;三是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全省初步建立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了家庭经营的农业融入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中;四是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五是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整理)
链接:
(一)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1.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3.资本。农业资本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也是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各种生产要素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4.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
(二)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应当是一个具体的、有所指的事物,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一种较为典型的说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农业现代化指的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电气化。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这三个方面。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则被理解为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改革之前,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农村改革之后,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至于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种认为是土地生产率,一种认为是一个由生产效率、食物质量、环境建设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