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新农村

风雨过后见彩虹

——2008年浙江“三农”回眸

  □见习记者 程益新
  2008年,我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工程建设投入扩大农村投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统筹城乡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2%。回首这一年浙江“三农”的发展,历经风雨,克难攻坚,亮点纷呈,喜见彩虹。
农业工作全面向好
【特写】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自从发展了大棚蔬菜产业以来,亩收入从以前的不足千元到现在的1万多元,实现了种地从靠天吃饭到顺天应市,素质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目前,该村有大棚600多座,年产蔬菜4000多吨,品种主要有茄子、黄瓜、早瓜、青椒、尖椒等,亩收入最高的有1.5万多元。【全景】 2008年,我省继续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8亿多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大力培育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主体,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9254家;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省流转土地545.9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27%以上;全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823个,绿色食品150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市、区)由32个扩大到全省83个有农业的县(市、区),增加奶牛和油菜试点品种,全省参保农户达到1001.77万户,参保率达98.50%;完成了23.65万亩渔塘标准化建设改造,有7个渔港在续建,3个新开工,20个渔港抓紧在做前期准备,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生猪、水产养殖、蔬菜、花卉苗木、茶叶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6%。
村庄面貌更靓
  【特写】走进奉化市斯张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新景象:原来的垃圾堆放场正在被改建成小公园,以前满眼荒草且部分倒塌的河岸已经完成砌石、填方,并安装好栏杆,河边还新造了4只河埠头,村民们正悠闲地在洗衣服。村支书斯成强说,去年,村里投入5万元拆除了200多只露天粪缸,投入10多万元新建4只公厕,出资3万元雇用4名清卫员加强垃圾日清日运,对道路、厕所、河道进行保洁,还成立一支专业垃圾清理队,对村里垃圾集中清理。【全景】 斯张村是我省众多新农村中的一个缩影。2008年,我省以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省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626亿元,同时引导3.58万余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全省共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100.7亿元,实际启动建设的村庄数8517个,完成4435个村庄的建设任务,超过年度计划数的11.8%;在四大项目建设中,全省硬化村内主干道7244.8公里;新建公共厕所6094座;新增垃圾箱12.1万个;新增垃圾清运工具8089辆;新增开展污水治理农户79.5万户,新增卫生厕所农户42.1万户,农户卫生厕所总体普及率由原来的53.8%提高到87.8%。解决了303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新增城镇集中供水农村受益人口154万人;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755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8%,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6.6%,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
农民创业途径更广
【特写】 每年夏天,安吉的农家乐漂流景点都“人满为患”。据龙王山漂流点的工作人员介绍,进入高温季节,每天来这里的游客都有100多人,周末有200多人,都是冲着这里清凉的山泉和凉爽来的。【全景】 2008年,全省农家乐村(点)累计已发展到2728个,经营农户达到1.47万户,直接从业人员8.31万人,全年共接待游客5550万人,营业收入36.78亿元,同比增长21%,农家乐已成为农村一大新兴产业。
  2008年,我省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工程,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创业创新。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2.6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4.6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48.8万人,培训后36万人实现了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超过了70%。4.2万名学生参加了后备劳动力培训。还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培训。
  这一年,我省还加快建设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服务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提供了近4亿元贷款的担保服务,开办农民创业小额贷款,到11月末,农信社系统累计为1.37万户农村青年创业发放贷款6.17亿元。
农村公共服务更好
【特写】“以前‘救护车一响,几头猪白养’,一场大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现在我每年只需交上参保费,看病就能报销了!”日前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该市大溪镇白泥村村民鲍启球正拿着新农合医疗证办理出院手续。“我患病一个月,总共花去39082.20元,现报销了15346.23元。我们农民有病也敢上医院了!”【全景】 2008年,我省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省定最低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450元,共有4400余名城镇中小学教师参加长期支教;实施了新一轮“六项行动计划”,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全省共有47万名外来民工子女免除了借读费,免除金额达3.4亿元。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全省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水平达135.9元,参合农民3094万、已体检参合农民1028万人;以县为单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均达85%以上。全省331.85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障,已经有128.15万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专项补助资金。杭州、宁波、嘉兴等市率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59.3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达397.9万人和488.7万人。
低收入农户增收路更宽
【特写】“去年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加上柑桔、生姜收入2000元以上,其它零散收入1000元以上,预计年收入能达到2.5万元左右。另外,去年10月份在板栗林里套种茶树,三年后又会有好几千元收入。”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元墩后村低收入农户廖献友说起这笔“增收账”,充满了信心。【全景】 2008年,我省正式启动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全省低收入农户普查工作,111万低收入农户全部登录入库。启动了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二期帮扶致富工程,将欠发达地区下山搬迁农户补助标准提高到了5600元。举办了全省来料加工业务对接洽谈会,共达成加工合作意向829项,加工费总值达2.75亿元。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和重点生态保护区村落为重点,深入推进下山搬迁,全省共下山搬迁2.3万户、8.1万人。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全年新签协作项目650个,到位金额230亿元。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开局良好,组长单位已全部与帮扶县(市、区)实现对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